《黃生借書說》教案2
⑤“然則予因不幸而遇張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則”一詞刪去有什么不好 ?
⑥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4 . 讀課文,感受語情。
重在體會作者運用多種句式來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語言的感染力,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
因課時有限,背誦可放在課外。因議論文的背誦較記敘文背誦難度更大,教師應作必要的指導。可采用線索記憶法或分層消化法進行記誦。
二、 本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二、 質疑討論。理解中心。
1. 找出課文中形象表現借書讀書專心、困難的句子,以及有書讀時懶散的情況的句子,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a“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故有所覽輒省記”
寫了年輕時候借書困難,用心之專。
b“素蠅灰絲時蒙卷軸”
與前句對比,寫出了不求進取的懶散狀態。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專”呢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義?作用?
過渡句,由書及物,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有普遍意義。
5.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