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教案2
6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專”怎樣理解?
幸:指學習條件好;不幸:指學習條件不好;專:指勤奮學習。學習條件不好,也要創造條件,勤奮學習。
8.“嘆”“惜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色彩?
感嘆;珍惜。表達作者感嘆光陰可貴,勸勉青少年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感情
9.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議論文,但從表達上看,是否以說教的方式來訓導黃生呢 ?
討論、歸納并板書: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先曉之以理,并從藏書者和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對比,做到有理有據。為了進一步強調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聯系自己的具體實踐,從正反兩面談了“通籍”前后讀書迥然相異的情況,言辭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發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對黃生的愛護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一個長者的態度。這樣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三、歸納 寫作特色
1 .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