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勞的螞蟻》《走向蟲子》教案及練習
《走向蟲子》
(一)文章思路
第一種蟲子,很小,頭只有針尖大,連名字都被忽略了。作者循著常規(guī)思維,“看得可笑。眼見它在指甲蓋上爬行,到了盡頭,若是不停止就要一頭栽下去。作者由此產(chǎn)生了優(yōu)越感,覺得這粒小蟲面臨危機,卻毫無感覺,明明是“短視和盲目好笑”。但是,小蟲卻從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沒有掉下去。這時,作者“為自己眼光(短淺)羞愧了”。 他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人的自以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這一步。
(二)文章主旨
文章通過記敘“我”幾次觀察小蟲子的經(jīng)歷,揭示了無論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有著自己極強的自主意識,文章充滿著對生命的贊頌和尊重。
(三)寫作特點
文章的成功之道,就是關(guān)于從原始的感覺,深化為對人類的局限分析。這種散文,有豐富的感性描寫,而且相當生動,但不是引發(fā)情感的抒發(fā),而是以智慧的思考為歸結(jié)的。然而,文章又不是以議論為主的,而是以感性的、形象的描寫為主體的。在形象的描寫中,劉亮程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趣味,既不像南帆那樣冷峻,把螞蟻寫得很可嘆(陶醉在幸運之中不知禍之將至),又不像馬克·吐溫那樣幽默,把螞蟻寫得傻氣、很逗,而是把小蟲子寫得很自如,旁若無人,可笑的不是蟲子,而是自以為是的人。文章寫得更為精細的是螞蟻,也是不辭辛苦地進行著一種沉重的勞動,“背著一條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蟲”,用嘴巴咬,用頭頂,失敗了,跌了個仰面朝天,又重新來,“動作越來越快,也越來越?jīng)]有效果”。這當然是挺可笑的。但是,作者的立意并不僅僅在螞蟻的可笑,而是人的更可笑。而這個人,并不是因為壞心可笑,而是因為好心而可笑。他同情螞蟻,想幫螞蟻的忙,就把一只在近旁閑轉(zhuǎn)的螞蟻捉住,放在那只忙碌的螞蟻前面,讓它幫忙。但是,好心卻沒有好結(jié)果,這只螞蟻不肯幫忙,跑了。作者以為這是因為自己“強迫它”,它“生氣了”,就改了方式,把逃跑的螞蟻捉回來,放在勞碌的螞蟻前面:先讓兩只螞蟻見見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許會求這只幫忙,這只先說忙,沒時間。那只說,不白幫,過后給你一條蟲腿。這只說不行,給兩條。一條半,那只還價。很明顯,這個場面想象得很風趣,把螞蟻平民化了,挺有人情味的,也挺好笑的。
五、重點句子理解
它做這樣聰明的事,有如我背著一袋面粉從海德堡去巴黎,卻繞道攀登施特拉斯堡尖塔一樣。它爬到了上面,發(fā)現(xiàn)那地方不對頭,于是它隨便瀏覽了一下風景,接著,或者是爬了下來,或者要滾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發(fā)——這一次仍像往常一樣,又朝一個新的方向走去。
理解:這個比喻,以顯而易見的荒謬,把螞蟻的愚蠢笨拙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讀者感到的,僅僅是螞蟻的笨拙、弱智和浪費力氣嗎;好像不完全是。在螞蟻的笨拙中,似乎并不完全可笑、可悲、可憐、可惡、可恨,其中還有一點可嘆、可愛、可欣賞的成分。為什么呢?因為它十分認真,十分執(zhí)著,十分投入,十分頑強,十分天真,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完成著自己的任務(wù)。它的這份執(zhí)著、真誠和它的笨拙、弱智形成了反差或錯位,構(gòu)成了荒謬,隱含著作者的優(yōu)越和寬容,引發(fā)了讀者同情和會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