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進軍》教案3
接著列舉了兩個典型事例:“文明的搖籃”——“變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區”——“變成沙漠”,具體地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更進一步突出“最頑強”三個字(2—3)自然段。
小結歸納: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
第二部分:先指名學生郎讀第4自然段,并且要求回答問題:沙漠對人類有哪些危害?有哪兩種進攻的方式?”
教師講析:沙漠作為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它向人類進攻的武器是風和沙。它用風沙作為武器,采用了“游擊戰”(風沙襲擊)和“陣地戰”(沙丘移動)的方式向人類進攻。
這一段文字是作者長期從事自然科學的研究和考察工作的結果,因而能夠準確地把握自然變化的規律,恰切地進行分類解說。
提問一:對照課文,請同學們指出作者選用哪些動詞來突出“沙漠特征”的?
討論明確:“并吞”、“侵占”、“侵入”、“襲擊”、“逞強施威”、“進攻”、“肆虐”、“打死”、“拔起”、“摧毀”、“埋葬”等詞語。
提問二:作者遣詞造句很有功力,請舉例說明作者為了力求準確使用修飾和限制詞語恰到好處。
討論圈出(用著重號表示):“一次大風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連根拔起!薄把亻L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農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獲!薄啊墒撬街帲秩淮輾,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本段對人們認識沙漠的特征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識,而認識自然是征服、改造自然的必要前提。通過作者的“因勢利導”使讀者領悟到防止沙漠對人類的危害首先必須是擋風、阻沙,在“守”和“攻”兩種方法中,這一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
師生共同分析(5—7段)
提問:人類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辦法?
討論明確:根據沙漠的活動規律,人們用“培值防護林”“培植草皮”以“減小風的力量”和“沙粒的來源”——對付“游擊戰”的辦法;用“植樹種草”以“固定沙丘”——對付“陣地戰”的辦法。
“培植防護林”和“植樹種草”是人們采取的抵御沙漠進攻的辦法,這只是被動的“守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怎樣轉被動“防御”為主動“進攻”呢?作者的揭示了“風沙”、“植樹種草”、“水源”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后,抓住事物的本質指出了征服沙漠的根本問題。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因為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進軍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這就能使讀者如何改造沙漠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1 課后完成理解·分析一。
2 試歸納本文的中心和寫作特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練習”三,先由學生回答,然后教師補充修正。答案可參閱人教社《教學參考書》。
二、繼續分析第二部分(第8—12段)。在第8段里,作者根據積累的大量資料,詳細地說明尋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舉出在我國已具備這方面的條件,說明我國向沙漠進軍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