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教學案及答案
2.“但使愿無違”一句中,“愿”具體指什么?
3.說一說“帶月荷鋤歸”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4.體會一下全詩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
(二)
《使至塞上》
1.本詩從體裁上看,是一首 詩。
2.本詩首聯交代了 和 。
3.說一說本詩中寫得最精彩的是哪兩句?寫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畫筆描繪出來嗎?
4.找出本詩中的對偶句,并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
八年級語文(上)學案
30 詩四首
學習目標
1、簡述詩歌相關的背景知識。
2、概述詩歌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學習難點:
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涵著的深厚的情思。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你會讀加粗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1)荊門 ( ) 2 )仍憐故鄉水( )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嗎?
1)江入大荒流: 2)云生結海樓:
3)簾旌不動夕陽遲: 4)徙倚湖山欲暮時:
3.填空。
1)《渡荊門送別》是唐代________主義大詩人________所作,人稱他為“________”。
2)《登岳陽樓》是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所作。
二、學習•研討
(一)情境導入
初一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作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檢查預習情況
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簡介作者,教師適當補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整體感知
1、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
(2)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3、自由背誦課文,抽查背誦。
(四)、研讀賞析
思考下列問題:
(1)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2)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五)、研讀《登岳陽樓(其一)》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有《簡齋集》《無住詞》。
《岳陽樓(其一)》寫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變”發生,詩人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變動。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天涯淪落。詩人在他逃難三年之際,登上了名勝岳陽樓。
2、整體感知詩意。
(1)注意把握節奏、韻律及感情基調。
(2)自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3、小組合作討論,再讀詩文,回答問題。
(1)首聯與頷聯是景物描寫,對下面詩句的情感表達有什么作用?
(2)頸聯明顯是學杜甫《登高》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但陳與義并不生吞活剝,詩中以“萬里”對“三年”,表達出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