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業題
7.文中的第①段是這篇消息的______部分,括號內的字是新聞的電頭,作用是____________。時間精確到“時”暗示____________。
8.文中兩次出現“至發電時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新聞一般以記敘為主,“用事實說話”,但可以穿插議論。本文從兩方面議論了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這兩個方面各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最后一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據你所掌握的新聞知識,寫一篇百字左右的校內新聞簡訊。
(二)
與人為善
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行李簡陋、衣衫破爛的老人來到費城的一家旅店投宿,他對伙計說:“別的旅店全客滿了,我能在貴處住一晚嗎?”伙計解釋說:“城里舉行大型活動,旅店到處客滿。不過,我不忍心看您沒個落腳處。這樣吧,我把自己的床讓給您,我就在柜臺上搭個鋪。”第二天,老人臨行前對伙計說:“年輕人,你能當美國第一流旅館的經理。我要給你蓋個大旅館。”伙計聽了,覺得這老人真幽默。
兩年后的一天,伙計收到了一封信,邀請他去紐約回訪兩年前那個雨夜的客人。伙計來到紐約,老人把他帶到一幢高樓前說:“年輕人,這就是我為你建的旅館,請你當經理。”這位當時的年輕人就是如今紐約首屈一指的奧斯多利亞大飯店的經理喬治•波爾特,那位老人則是擁有億萬財產的石油大王保羅•蓋帝。
12.幫助別人的事,每個人都做過,你覺得小伙計的可貴之處在哪里?
13.小伙計聽了老人的話,為什么覺得這個老人真幽默?
14.你怎樣理解“與人為善是一種愛心的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用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憑著與人為善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
(三)
狹路相逢
[美]彼得•勃德威•邦勒郭
幾年前,我隨一個旅行團去珍珠港旅行。團中有一位牧師在事發當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襲并擊毀我們太平洋艦隊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給團友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當天的種種恐怖:大火,沉船,槍林彈雨,炮聲轟轟。我也在聽,眼角突然瞥見一個六七十歲的日本游客走進了紀念館。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齊——筆挺的領帶,扣得一絲不茍的運動夾克,锃亮的棕色皮鞋。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即使是白領人士,哪怕是電視新聞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裝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領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兩個女人,年紀大一點的應該是他的妻子,另一個可能是他的女兒。兩個女人都衣著保守,穿著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幾分害羞地拿著一個花環,花環很精美,直徑足有18英寸,看上去價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