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復習資料
[教學內容]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四單元
第二十五課《有的人》
誦讀欣賞?古詩二首
寫作?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修改文章專題訓練
綜合實踐活動?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
[第五單元(下)目的要求]
1.領會詩歌揭示出的深刻人生哲理。
2.學習對比的表現手法、首尾呼應的結構技巧。
3.品味生動、含義豐富的語言。
《有的人》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含義豐富的詞語,如“活”“死”“地下的火”等,理解寓意豐富的詩句。
③體會語言樸實而又生動,飽含鮮明愛憎情感的特點。
④學習詩中對比說理的特點,感受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⑤感知主旨: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深刻地揭示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反復朗讀,體會詩中所表達出來的愛憎分明的感情。
②理解魯迅先生偉大精神的實質。
③理解對比的表現手法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④結合思路,把握結構,便于背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生活中的美丑善惡要認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
(2)立足平凡,樂于奉獻,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不追名逐利,不損人利己,思想境界高尚,樹立樸素、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4.課文簡析
這首詩是臧克家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在正題下加了個副題:“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對兩種人的生與死進行評價。
這是全詩的總起。“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開頭就突出兩種完全對立的人。作者抓住“人生”這一重大課題,用“活”與“死”進行鮮明的對比,擺出了對兩種人生死的評價:有的人“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其實是死了;有的人“死了”,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里。前者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他們只有軀殼活著,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他們的行為,為人民所痛恨;他們的生活,為人民所不齒;他們的生命,在人民心目中早已腐爛發臭。后者指的是那些為著千百萬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撓地英勇斗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他們雖然死了,但是人民對他們卻永遠感念不忘,他們的崇高事業,他們的革命精神,永遠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兩句詩中的兩個“活”與“死”含義不同:第一個“活”,指軀殼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永存;第一個“死”,指靈魂腐朽,第二個“死”,指失去生命。
第二部分(第2—4節):寫兩種人對待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度。
第2節:寫兩種人對待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度。詩篇摹寫了兩種人不同的動作和心理。“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這是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動統治者的形象,他們作威作福,橫行霸道,任意奴役、宰割人民群眾,還無恥地自我標榜多么偉大。“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的革命者的形象,含蓄而形象地贊頌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兩種人,一是把人民當牛馬,一是甘做人民的牛馬,對比形象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