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復習資料
第四題:(略)
11.課后練習
閱讀下面兩節詩,后答題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化用了魯迅《自嘲》詩里的哪兩句?
2.哪兩句詩概括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圖虛名的精神?哪兩句詩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驕橫和腐朽?
3.詩中怎樣運用對比?它的作用是什么?
4.寫出詩歌中“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相呼應的一句詩。
5.“野草”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
1.橫眉冷對干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3.先反后正;起到強調,加深印象的作用。
4.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5.指獻身于人民事業,不追求個人名利的人。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詩文簡析:
從詩的標題看,這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之作。兩位詩友闊別多年后在揚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賦詩相贈,劉乃作此酬答。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的心情。
詩的開頭回首往事,抒發感慨。“巴山楚水”指貶居之地。永貞元年(805),順宗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劉禹錫時任屯田員外郎(唐置屯田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屬工部,掌屯田政令),為革新之核心人物。不久革新失敗,王叔文被殺害,劉禹錫被貶郎州司馬。憲宗元和十年(815)曾被召回長安,因游玄都觀看桃花作《戲贈看花諸君子》詩譏刺權貴,又被貶為連州(在今廣東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轉任夔州、和州。回想二十多年來兩度遭貶,—直在遠離京城的荒僻之地為官,心中感慨萬端。“棄置身”三字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被朝廷長期冷落的不滿。
三、四句用兩個典故表達回歸之后的感受。“聞笛賦”指晉人向秀所作思舊賦》。詩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還京城,許多舊友已經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懷念而已。“爛柯人”指傳說中的人物王質。相傳王質進山打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觀看。棋到終局,王質發現手里的斧柄已爛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過去了一百年。詩人以王質自比,說明自己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
五、六句以“沉舟”“病樹”自比,固然感到憂傷,卻又相當達觀。劉禹錫當初參與政治革新活動時只有三十四歲,不幸被貶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來.沉舟的旁邊千帆過往,病樹前面萬木向榮。詩人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沉浮,表現出豁達的胸懷。
末兩句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歌一曲”指白居易在席上賦詩相贈。“長精神”,即增長精神,振作精神。詩人在朋友的關懷下,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這首詩的精華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此聯所展示的藝術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邁之氣,客觀上被人認為包含著—種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其引申意義已遠溢于本義之外。后人常引用此兩句來說明:沒落的事物.就由它沒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著自己的規律發展下去。
新課標第一網
2.白居易與劉禹錫:
《新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又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二人于詩齊名,交誼亦深。白居易《哭劉尚書夢得》二首之一:“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二人唱和詩結集為《劉白唱和集》。敬宗寶歷元年(825),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次年在揚州與劉禹錫相逢,席上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相贈。詩云:“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因此白居易稱劉禹錫為“劉二十八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