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復習資料
《無題》
1.詩文簡析:
這首詩以“無題”為題,等于沒有題目。這就增加了我們理解的難度。詩人為什么不給這首詩定一個與詩意有關的題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說吧。不過從首句“相見時難別亦難”來看,當是—首傷別的詩。為誰傷別呢?是摯友,還是戀人?還是另有寓意?學者的看法并不—致。但從描寫的內容來看,似是一首傷感離別的愛情詩。
首聯寫暮春時與自己所愛的女子別離的傷感情景。“相見時難”的“難”,指困難,“別亦難”的“難”指難受,兩個“難”字意思不同。見面本來已很困難,所以分別時也令人難受。“東風無力百花殘”,渲染了當時別離的氣氛,情景交融。“東風”即春風,“殘”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覺。
頷聯寫別后相思,以兩個生動的比喻表白自己對所愛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蠶直到死的時候才停止吐絲,蠟燭燃盡時才停止流燭淚。這里的“絲”與思念的“思”諧音,蠶絲和蠟淚象征愛情;而“死”啊“淚”的,則暗示愛情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也有人認為這里可能是詩人借以抒發政治上屢遭挫折后的苦悶心情。
頸聯設想對方傷感久別的種種情景。古人說:“女為悅己者容。”故詩人轉寫對方即從曉妝對鏡落筆。“但愁云鬢改”,是對青春年華的逝去表示憂慮。—個“改”字,見出別離之久,相思之苦。當詩人夜晚獨對熒熒燭淚之時,所愛的人也許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躑躅苦吟吧?“應覺月光寒”,忖度對方的處境和感受,可謂一往深情。
尾聯表達詩人的愿望:有人為他們傳遞信息。將對方住處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為什么見面這般難?其間必有難以逾越的障礙。甚至連打探—下她的音訊也不容易,只有請神話傳說中的青鳥幫忙了。“青鳥殷勤為探看”,只是詩人苦苦相思時的—種愿望而已。“為探看”即為我探探看,口氣中充滿期待之意。因為律詩押平聲韻,所以這里的“看”字要讀平聲。
全詩把別后相思寫得纏綿悱惻,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令人動容。古人說“別易會難”,而本篇開頭卻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將古語加以變化運用,在含意上翻進一層,由此可見詩人對離愁別恨的體會之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聯,以象征手法描寫至死不渝的愛情,語言巧妙多姿,最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傳誦。
2.李商隱與無題詩:
周勛初主編《唐詩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無題詩,唐詩類別。詩人別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標明事題者,即以無題為名,故稱無題詩。此格始創于唐李商隱,其詩集中尤為常見。亦有以詩之起首二字名篇,而標題不能概括全詩意旨者,亦屬無題詩之列,如李商隱《錦瑟》。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唐人詩中有言無題者,率杯酒狎邪之語。以其不可指言,故謂之無題,非真無題也。”此種詩因本事難究,旨義隱約,頗費猜詳,往往眾說紛紜,亦不免附會穿鑿,破解者當慎重從事。(程章燦)
詹锳《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中國古典文學基本知識叢書》):李商隱還有一些抒情詩,往往標作“無題”。或者用詩的頭兩個字作題目,實際上也等于無題。這種“無題”的詩,往往表現男女的相思。但這類的詩缺乏積極健康的內容,意義不大。例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中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里用“絲”與“思”雙關兩意,用蠶絲和蠟淚來象征一種終身不變的愛情,使這兩句詩過去長期為人傳誦。但是這首詩整個的情調是無力的。詩的末聯說:“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我們看看“蓬山”和“青鳥”這兩個典故是怎樣用的。李商隱在另一首《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里說:“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可見蓬萊山和劉郎上天臺的故事有關。杜甫《麗人行》說“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暗指的是楊國忠和虢國夫人的曖昧關系。從這兩個典故的用法上,可以看出這首詩里所寫的并不是什么堅貞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