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復習資料
第3節:寫兩種人不同的人生目的。“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指反動統治階級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還妄想不朽,以永遠散布他們的惡劣影響,維系黑暗的舊社會。“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指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期待著為掃除吃人舊世界的燎原大火的到來,甘愿在偉大的革命斗爭中獻出自己的一切。魯迅曾經在《野草?題辭》中說過:“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表現了偉大的獻身精神。
第2、3兩節都沒有點出魯迅的名字,但由于“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言及《野草》這部名著人所共知,因此詩中歌頌的是誰,也就不言而喻了。這樣寫,既含蓄又形象,增添了詩味。
第4節:進一步寫兩種人不同的人生目的,并指出不同的社會作用。“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指反動統治階級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侈的生活欲望,把人民推向了痛苦和死亡,阻礙了歷史的前進;“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表現革命者為人民而戰。竭盡全力為人民謀幸福的精神,如魯迅,就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人。
第三部分(第5—7節):寫人民對這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度。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不可欺,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人民,人民就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他們。“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一個“摔”字,表現了人民的力量,“垮”字寫出了反動統治者失敗的命運;“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因為他們的名字就意味著邪惡,人民厭惡他們,唾棄他們,如果說“摔”字是使其身敗,名字“爛得更早”則是使其名裂;“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意味著反動統治者已經被趕出歷史舞臺,即使一時還賴在某些地方,其滅亡也為期不遠。本詩寫在1949年11月1日,國民黨反動派已經被趕出了中國大陸,盤踞在中國臺灣,這些詩句所指分明,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對魯迅這樣的革命者,“人民永遠記住他”,永垂不朽。“永遠”—詞,飽含對魯迅無限崇敬和深切懷念之情。“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這兩句含義很深。“春風”,指人民革命力量。在人民革命取得勝利之后,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犧牲、獻出生命的人,得到了人民的愛戴和景仰,他們就像生機盎然的野草一樣綠遍原野,為人民所廣泛紀念。“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充分表達了對魯迅以及像魯迅那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的崇敬愛戴和熱烈頌揚。
本部分三個詩節的內容,與第二部分三個詩節遙相呼應,結構謹嚴。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深刻地揭示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真理。
5.對比的寫法
詩的每一節都用對比手法來寫,對比的不是個人,而是兩個階級,兩種不同價值的人。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對比烘托,把正面的襯得更高,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從而使主題更突出。有的是反映了內在本質的形象性描寫的對比,如第2詩節里,“騎在人民頭上”這一典型動作,加上“呵,我多偉大”這一典型語言,二者搭配起來,就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驕橫無恥、狂妄自大。“俯下身子”這一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形象的比喻,就深刻而生動地刻畫了魯迅先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形象。把這兩個對立的形象放在一起,使丑的顯得更丑,美的顯得更美。特別是那一“騎”一“俯”的動作.鮮明地表現了對待人民群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力地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人生觀,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有的是抓住本質作概括揭示的對比,如把“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與“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作對比,概括了兩種不同的人生目的和社會價值。還有的是不同評價的對比,如開頭一節雖生猶死與雖死猶生的對比,鮮明地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