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冊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導入新課】
音樂《藍色多瑙河》貫穿整堂課,音樂背景《天鵝湖》,展示圖片并講解。(通過美與不美的強烈對比,使學生在意識上對環境問題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由此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1、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預習思考題:
1、(1)什么是環境?
(2)構成環境問題的要素有哪些?
(3)環境是怎樣進行分類的?
2、環境問題及其表現是什么?
3、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設置預習的環節,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學,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內容可能沒有做好充分的預習,分成三個環保小分隊作為預習小組,一個是明確今天上課的三個方面的知識點,另外,通過裁判組的掌聲評判,對同學們的預習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1、人類環境
(1)定義:人類環境是指(2)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講解定義,注意把握三個知識點,通過不同顏色的字體,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對它的理解。)
(3)構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通過不同的顏色字體,區分前八種的天然屬性與后六種的人為屬性)
(4)環境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把環境分為不同的種類。
①從環境構成要素的特點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社會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幫助學生找到兩個關鍵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為劃分依據)
②從人們對環境要素的依賴和利用程度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生活環境:指人們居住、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場所。(相對于生態環境而言,依賴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態環境:指生活環境以外的各種自然要素。
(平時我們相對更多地注重保護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而不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我們今后應當克服的。)
2、環境問題
圖示:遠古時代——————保持原始狀態的協調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基本協調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開始變得不協調
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
結合圖示與錄像資料,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人類目前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得出這么兩個結論:
1、環境問題是人的活動造成的;
2、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1)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的自然協調。
(2)環境問題涵義:指(3)人類不(4)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
在把握這個定義的時候,應注意兩個內容:一個是“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這是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一個是“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這是環境問題的兩種表現。
(5)環境問題的表現:
①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污染環境,并領會到我們周圍環境被污染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