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教案
無私的。以善良之心待人是發自內心的驅使,是不圖回報的。如果懷著自私利己的目的,為了得到某種回報,去做一些看上去善良的事,那不是真正的善良。 (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一顆善良的心不僅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打開,對素不相識的人也會懷著真誠的善意,對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更是會充滿愛心。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主張“博愛”之心。博愛能使親的更親,遠的變近,人與人消除隔膜,世界變得溫暖。 過渡:善良的人內心也還會有這么一種感受。當他付出了,內心也就充盈了。讓我們來感悟課本47頁《一只手套》。 (二)幫助他人,體驗生命的快樂。(板書) ●“一只手套的故事”(p47-48) 過程:學生閱讀書本故事,小組討論: (1)作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賣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嗎? (2)你怎樣理解女老板轉變的原因? (3)你怎樣評價女老板這個人,你認為她可以推選為“善良大使”嗎? (4)從這個故事,你感悟到怎樣的人生道理? 參考: (1)可以理解,因為手套是成雙出售的,不單賣。 (2)女老板發現男孩只有一只手,生活又拮據,所以情愿虧本賣一只手套給他。 (3)女老板是一個善良的人。 (4)給予會比接受更快樂。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獲。助人是快樂的。 ●“地獄與天堂” 活動目的:使學生明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從而投身助人的行動。 有一個人想看看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他首先來到地獄,地獄的人們正在吃飯,但奇怪的是,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餓得嗷嗷直叫。原來,他們用的筷子有一米長,雖然個個爭先恐后夾著食物往自己嘴里送,但因為筷子比手長,就是吃不著。這人嘆道:“地獄真是太悲慘了。” 他又來到了天堂,這里的人正好也在吃飯,他們用的筷子也有一米長,卻一個個容光煥發,處處歡聲笑語。 (請學生先來猜這是什么原因,老師再公布答案:他們在互相喂對方!) 問:天堂和地獄有一樣的食物,一樣的工具,一樣的環境,但為什么結果卻大不相同? 小結:原因在于天堂的人學會了給予和幫助他人,他們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回報;而地獄的人只會以自己為中心,不懂付出。 ●“分享助人之樂” 過渡:俗話也這么說“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你能說出這句話的含義嗎? (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獲。)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能夠使心靈受到一次凈化,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愛心是一種特殊的財富,它不會因為付出而減少,相反,它會源源不斷。 你有過助人的快樂經歷嗎?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做過的好事,并與大家分享做好事后的感受。) 小結:給予會比接受更快樂,助人是快樂的,付出越多內心越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