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金》教學設計-
《誠信是金》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二課
一、教學設計背景分析
(一)學習需要的分析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廣為流傳。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不誠實者占便宜、老實人吃虧的現象,但這畢竟不是我們社會生活的主流。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分子,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樹立誠信意識要從每個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誠信,才能要求別人也這么做。每個人都是社會的個體,每個人都以誠信要求自己,社會就會成為誠信社會。
(二)教學內容的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書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誠信是金”一課的知識結構主要分為兩個內容:1、信用是企業經營的生命線,失信必將推動所有發展的機會(在經濟生活中);2、社會生活同樣離不開誠信。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現象,分析探究經濟生活正常運行的重要規則――誠實守信。同時讓學生理解誠實守信也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的規則,不遵守這個“游戲“規則,必然導致失敗或被淘汰出局。
(三)學習者的分析
“信用”問題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由于家庭教育的功利性,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只關注孩子學業成績,忽視心理健康(或者說德育)的教育,導致學生在與老師、同學、伙伴甚至家長的交往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欺騙等失信行為,如不加以糾正,將影響其一生。通過教學,可促使學生優化識別一些失信社會現象(尤其是假貨)的能力,保護自己的權益。在教學中,隨著學生對“失信”的危害越來越深,對于“怎樣才能建立誠信社會”的疑問也就越來越大,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誠信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教學設計的過程及內容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守信與失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同影響,并作出評價;明確誠實守信是傳統美德,更是現代社會的需要。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對守信與失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同影響的評價能力;在辨別是非的過程中,明確應該怎么做。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認識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的道理,確立“誠信從我做起” 的觀念,養成誠實守信的品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二)教學策略
圍繞相關案例,從經濟生活到社會生活再到家庭生活,擴展學生視野,深化其對“誠信是金”的理解。
(三)教學媒體
powerpoint課件、internet網絡等
(四)教學過程
學習材料與教學路徑 學生活動與
備選方案 環節意圖與
實施要求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故事“雪尺友至”
揭示課題:“誠信是金” 聽,思考并說說看法 意圖:以故事導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回答,引出課題
2、明理導行
(1)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課件出示: “想一想,說一說”,引導學生說成語):言必信, ;君子一言, ; ,金石為開; ,童叟無欺;
形容諾言的信用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