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教學設計
4. 教學準備二。
把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教師事先要聽一聽、看一看,挑選效果好、比較典型的在課堂上播放。這里的工作量比較大,注意兼顧各種家庭類型。
5. 教學準備三。
事先收集學生的全家福照片,對于在課堂上比較害羞的學生,不愛發言的學生在這里給他(她)參與課堂的機會。教師掃描下來做成課件。
(二)學生準備
找一名學生準備丟丟的故事(見附文)。
教學過程:
教 學
環 節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今天我們首先看一些照片,大家猜一猜照片上的人是誰。
看了這么多的照片 ,大家是否猜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話題了。對!就是“家”。《我愛我家》 教師收集了學生小時候與家人的合影,要學生來分享家庭的溫馨時刻。其中有教師自己的照片,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
活動一 我們每個人都有“家”,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在每個“家”都發生了許多的故事,所以我們了解“家”,就從“家”里的故事說起。(見教材p8頁兩個題目) 在前面看照片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其他感官,學生通過看與聽的結合來感受“家”的溫暖。
小結 我們聽了幾個家庭的故事,其實每個家庭都有一些難忘的故事,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就到這里了。小結:我們與家庭的關系。(p8頁)
對于“家”,我們是不是有了更深的認識了呢? 教師在選取故事時要注意兼顧各種“家”的類型,不可能把每個人的故事都講出來,這里需要一個交代,并承上啟下。
活動二 “家”是什么?請大家用一句話把你對“家”的認識概括出來。先由小組交流,而后再在課堂上發言。 關于對“家”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從講家里的故事開始,先有學生講故事,進而提出問題:“家”是什么?這時運用頭腦風暴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對“家”的認識呈現出來,學生的想法被記錄在黑板上。而后教師做總結和提升。
小結 “家”是:
情感的棲息地
天然學校
經濟物質來源
娛樂天地
身體保健
發展大本營
各抒己見:(p10頁討論題)
對于“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還會有更多的認識。 這里老師的總結把學生零散的認識歸納在一起,使學生對“家”有了全面的認識。
活動三 我們回到我們家庭中去,我們每個家庭成員對于家庭也有責任。我們對于家庭做了哪些貢獻?
家長對家庭:
我對家庭:
說一說:(p9頁兩個題目)
齊讀教材上關于母愛和父愛的兩段話。 這里是一種責任教育,“家”是什么學生理解了,“愛”呢?怎樣去理解“愛”,更深地去理解“愛”,應該認識到“愛”更是一種責任。
鏈接與
拓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家”,但是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是幸福的,每個孩子都是快樂的。下面我們聽××同學給我們講一個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由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再回答。
老師提出兩個問題:
1.丟丟有家嗎?
2.丟丟的媽媽愛他嗎?
(板書)愛是一種責任。 這里出現丟丟的故事,目的一是為了反襯出“家”的溫暖;目的二是為說明父母撫養孩子不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規定,不履行撫養義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老師有目的地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對“家”概念的運用,學生剛才總結了“家”是什么,老師就讓學生用結論來分析丟丟有沒有“家”,這是承上。第二個問題是啟下,由學生自己分析出愛是什么?愛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