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教案示例(人教版)
社會福利一般包括:第一,職工福利(如舉辦各種集體福利設施:食室、浴室、理發室、圖書館、俱樂部、托兒所等;建立各種補貼;取暖費、冷飲費、交通費等以及組織業余文化娛樂活動等。)第二,社會福利(如國家和社會有關部門興辦社會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及市場建設、服務網點、社會服務等。)第三、特殊福利(如政府或團體為殘疾人舉辦的福利工廠、孤兒院、養老院等。)
社會優撫(板書)
所謂社會優撫,是指政府對軍屬、烈屬、得員轉業軍人、殘廢軍人所進行的優待撫恤制度;也包括對因公致殘或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家庭給予的物質上的幫助或照顧。社會優撫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保障方式。
(為了鞏固以上的學講的內容,教師可板書下圖,以便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內容進行梳理。另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楷體字內容進行閱讀和討論。)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板書)
既要有得社會生產,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板書)
為什么要有利于生產?因為,過高的社會保障水平會造成政府負擔過重(社會保障制度所需資金是國民收入的一部分),不得社會生產發展,而社會生產的發展又是進行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為什么又要保障基本生活?因為,保障社會成員的最基本生活,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直接的目的。過低的社會保障水平會損害勞動者的積極性。因此,要正確處理好既要有利于社會生產,又要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的關系。這就要從我國的國情、國力出發,使兩者很好地兼顧起來。
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板書)
每一個勞動者都應認識到:社會保障所需費用要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與實現。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如,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采取的就是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結合的方式。又如,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實行的是國家、單位、個人三方面合理負擔的原則。在社會保障方面,勞動者既享有獲得社會保障權利的一面,又有履行繳納社會保險費義務的一面。勞動者應該在履行規定義務的前提下,去享有社會保險待遇的權利,做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權利和義務對等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社會保險體現了這一原則。所有就業的勞動者都有義務把自己收的一部分繳納給社會保險機構積累起來,等到需要時就可支用。對那些有能力履行義務而不履行者,社會有權力把他們排除在社會保險之外。當然,對那些沒能力參加社會保險或生活的貧困線以下的人,則可由國家出面給予必要的社會救濟。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板書)
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板書)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即要成為依靠市場而自下而上和發展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和法人。為使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就要求企業能夠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要求企業按照市場供求變化來決策資源配置;要求企業內部進行勞動、人事等方面的改革。而在改革中,出現企業關停并轉以及企業富余人員進行安置與生活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失業保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失業保險制度是指,社會應保證有勞動能力而未能就業的人,在失業或待業期間有一定的收入,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并對他們進行培訓,通過各種途徑使他們再就業。可見,失業保險以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企業的深化改革與發展,起著促進和保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