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教案2
《明辨是非》教案
課題明辨是非
課型體驗課,新授課教
學
目
標
情感態度
價值觀目標以道德和法律鑄造自己的良知標尺,以正義善良的人作為人生榜樣,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明辨是非、品德高尚的人。
能力目標1、學習明善惡,辨是非的能力。2、綜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識目標1、什么是良知2、如何鑄造判斷是非善惡的良知的標尺。3、認識社會的復雜性,能正確對待長輩親朋、傳播媒體、社會流行等不同的社會影響,在生活道路上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教學重點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教學難點正確對待社會影響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討論法課時
2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你能告訴老師這句古語的含義嗎?那你有正確的是非觀嗎?二、新課講授(一)“透視自我”以下行為,你認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不能簡單歸為正確或錯誤應作具體分析的打“○”。1、小志雖然很健談,但晚睡鈴響后從不和別人聊天談心。2、小志的好心給人誤解后,發誓再也不做這種“好心沒好報”的事情3、小志看不起小權,因為小權常常取笑別人的不足。4、值日生誤登了小志的名字,認為他違反紀律,小志偷偷把自己的名字擦了。5、小志猜想老師今天可能不會檢查衛生,所以沒有打掃課室清潔。6、在公園里,小志看見一個小孩把飲料罐扔在地上,心想:“這小孩真沒教養”。以上題目1為√,2、4、5為×,3、6為○。如果你全對,說明你的是非善惡觀還是很強的。提問:(1)什么是“是非善惡觀”?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想法做法是否合理等。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善的還是惡的,一件事情是正確的(是)還是錯誤的(非),要決定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都需要有正確的標準,這就是一把良知的標尺。(板書)一、鑄造心中良知的標尺1、做人必須有一把良知的標尺――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正確的是非善惡觀也就是“良知”。過渡:既然我們了解了什么是正確的是非善惡觀,那請同學們來分析一下王云海的行為。(二)“透視王云海”閱讀p11-12探究園--“班級風景”,思考:(1) 你認為王云海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嗎?為什么?(2) 王云海的行為會造成什么后果?得出結論:我們必須學會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心中必須有一把鑄造良知的標尺,才能規范自己的行為,塑造自己良好的品質,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過渡:那么,如何鑄造良知的標尺呢?(板書)2、怎樣鑄造良知的標尺讓我們先看看這兩則新聞。(三)“透視社會”(投影)材料一:XX年1月1日上午10時半,成都市輕紡城門口一對攜巨款的夫婦遭到兩名歹徒飛車搶劫,在與歹徒爭搶中,裝有巨款的塑料口袋被撕破,數千張百元大鈔滿天飛。提問:如果你當時在成都輕紡城門口恰好遇到這一幕,你會……身為商鋪老板的馮小明,“聽見喊聲,立即沖了出來,飛快地奔到歹徒跟前,一腳把歹徒踢翻在地”,沒有猶豫和退縮;輕紡城的7名保安,跟著歹徒緊追不舍,不懼歹徒揮舞著的刀,最終將其制服;最后的一幕更是感人至深:周圍的商家和過路的群眾都自動圍過來幫助她撿拾,27萬巨款分文不少地回到受害人手中。過渡:類似的事情硚口雙墩也在發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