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合作和公平》教學設計
第三課: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邏輯思路是:每個人在社會合作中都有多重身份——不同的社會身份意味著要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負責任是需要承擔代價的——但一個人只有負起責任,才能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第四課:負起我們的社會責任。邏輯思路:負責任對社會的意義——負責任對個人的意義——面臨責任沖突時可以做出責任選擇——未成年人要培養負責的精神,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三、第四單元第一課教學建議主要是根據教材板塊的設計補充一些建議。1、關于第一板塊:探究園。探究園設計的意圖是根據課文要傳達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情境,一方面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思考深一步的問題。但一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探究園的問題不可能覆蓋課文涉及的所有內容;一方面社會生活中會不斷出現新鮮的材料(尤其是當地的,周圍環境中學生可能接觸到的材料)。所以建議教師在這一部分的教學處理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條件(如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實際水平以及時間是否夠等),適當地做一些補充,本課的內容我把情景研討的材料作為導航內容的應用載體。另外,“探究園”顧名思義是“探究”,應針對問題情境,結合板塊中提出的問題,發動學生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發表意見和看法的學習習慣。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不要急于給學生亮出“正確答案”,切忌用“你的回答是錯的” “你這個看法有問題”這樣的語言,可以這樣說:同學們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也提出了自己的依據,下面讓我們看看其他社會成員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或:下面我們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即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用這類引導性的句式,切回或過渡到“導航”的學習。2、關于“導航”部分導航部分與原教材相比,文字量大大減少,突出了要學生掌握的基本內容。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在上課前,要對本課的重點心中有數。新教材改革的思想,一方面是減輕學生原來過重的學習負擔,一方面也是為了學生能學得活,用得活。因此,一方面抓住重點,一方面圍繞重點展開,就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使學生既學得輕松,又能活學活用,真正地理解,記憶和掌握有關知識。導航部分的上課程序:①《三個和尚》的flash動畫導入社會生活需要合作;②利用“情景研討”體會社會生活需要合作;③依托 個人參與社會合作的圖示 強調社會生活需要合作;④創設 社會生活網的圖示 讓學生領會政府的職責和作用;⑤創設 你渴望怎樣的社會合作 來領悟政府和個人為社會合作該做些什么;⑥提供社會生活的各種社會合作現象,請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評價和體會,使學生懂得公平的感性含義和社會合作需要公平;⑦根據創設的三個材料情境請學生去體會社會合作需要公平的社會行為;⑧依靠課文73頁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用自己的將來“準行為”進行交流;⑨最后留較多時間給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來踐行:現在的我公平合作怎么做。同時,建議用2——3課時完成本課,在授課時,教師的態度,語言,選用的事例都應兼顧自己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生動,有吸引力。講《思想品德》課,一定要注重實效性,不一定都板起嚴肅的面孔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