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合作和公平》教學設計
四,關于第三板塊《實踐與評價》。這一板塊設計的目的是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和促進學生踐行的自覺性和能力?紤]到我們的學生的年齡,習慣和時間限制,條件限制等方面,我們主要采用了幾種形式: 1、研討,交流。其中的組合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組交流,自由交流等。這是本教材該板塊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建議教師課前花些時間和精力對這些形式作些針對性的安排。如交流,討論的組合方式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做調整。而交流的結果應該有表達的渠道,如單人作業,雙人作業,小組報告等。具體的形式也可以文體多樣化。心得體會,散文,詩歌,故事新編,模擬提案,小論文等都可以一試。教師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以參與者,傾聽者的身份出現,但應準備好更多的相關資料,以備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或進一步的問題。教師教學用書能提供一些補充的材料。教師自己平時也應從各個渠道留意和積累一些新的材料。2、角色扮演。強調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經驗把自己的看法或體會提出來與大伙進行交流共享。五、關于《閱讀與感悟》。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閱讀感受。我們在“教師教學用書”的相應位置以給出了一些思考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挑選一些給學生用,也可以根據教師自己的認識另出一些思考題供學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