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一框《公民的義務》教案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部分|:“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能夠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含義和內容,懂得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義務的積極意義。
2、能力目標:
增強對公民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自覺履行義務,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提升學生的義務觀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公民的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
2、教學難點: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自覺履行公民的道德義務
學情分析:
1、針對的問題:
八年級學生對公民的義務了解不多,對履行義務的意義知之甚少,雖然平時許多行為都是履行義務的表現,但真正作為公民的義務觀念較淡薄,另外對公民道德義務的履行較易接受,而對法定義務會感覺比較遙遠,甚至會有“履行義務是大人的事,我年紀還小,履行義務與我無關”的想法等等。
2、學生的需要:
現在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家庭、社會中得到的較多,而付出的較少,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不強,所以讓學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義務、哪些道德義務,樹立義務觀念非常必要。
教學方法:情感激勵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辯論等。
教學過程設置: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權利,也有他應盡的義務。如果每個人不僅知道自己的權利,而且知道自己的義務,這將有利于全人類的幸福。”法律的“大廈”是由權利、義務共同構筑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履行義務是享受權利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忠實地履行義務。
二、講授新課:
1、我們的義務
教師講述: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
活動一“說一說 填一填”:
教學情景(見教材p14頁材料——小明的一天)
活動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充分利用教材,并關注生活,聯系生活實際。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及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或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公民必須履行的職責,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并合作探究:不履行義務可能帶來的哪些后果。)
教師總結:
付出的根據 付出的好處 不這樣做的后果
a 家庭親情 融洽父子情感 受到良心的譴責
b 對人承諾 贏得別人尊重和信任 失去別人的信任
c (班級紀律) 潔凈的學習環境 受到班級輿論譴責
d (游園守則) 欣賞美景 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社會生活中,我么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
活動二:“到底該不該納稅?”辯論會(見教材p15頁材料)
活動設計: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進行辯論,作為未成年的小珊到底該不該納稅?
(設計目的:通過辯論懂得在社會生活中,我么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依法納稅是我們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