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胸懷天下4.1關愛社會教案
2、社會問題和憂患意識(板書)
我國社會問題主要表現為:人口負擔、就業壓力、資源短缺、環境惡化、貧富差距、腐敗犯罪、社會風氣下降等。
(1)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板書)
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這是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人口過多增長,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
人口基數大,致使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氣候、地形條件的限制,開發難度大以及多年開發利用不合理、科學,造成資源的巨大損失和浪費,我國未來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
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水體污染嚴重;大氣污染嚴重;固體廢棄物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原因多方面:比如人口壓力,還有我國工業化起步晚,人們只注重眼前利益…
城鄉居民收入在大幅增長的同時,收入差距也有所擴大,縮小貧富差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總體上先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
(2)關注社會發展問題,樹立憂患意識(板書)
a、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之一,它代表著一種高尚的人格特征,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b、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
c、憂患意識體現的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唯有保持憂患意識,增強愛國熱情,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才能不斷創新,加速發展。要在憂患意識的激勵下,不斷積累知識,鍛煉能力,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3、培養回報社會意識與親社會行為(板書)
(1)培養回報社會的意識(板書)
個人的生存發展依賴于社會,個人理應為社會奉獻力量。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關注社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可引用后教材愛因斯坦的名言進一步說明)
(2)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板書)
第一,親社會行為習慣指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第二,親社會行為主要表現為:在社會生活中,對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關心和安慰;對于處于困難中的人能伸出援手;在共同事業中能善于與別人合作;面對利益能與別人分享。
第三,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到以上行為,意味著養成了親社會習慣。
4、服務社會,有所作為(板書)
(1)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是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
(2)以社區服務為起點,培養服務社會精神
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比如參加掃盲、義務勞動,為公益募捐,宣傳法律、環保知識,協助搞好交通、治安管理,維持公共衛生和社會秩序等等。雖然我們能力有限,只要我們有服務社會的精神,行動起來,我們就能為社會公眾奉獻一份力量。
(不在于貢獻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第 三 課 時
(三)實踐交流 自我體驗
(活動3)提筆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家的變化》
活動目的:體驗改革開放來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認識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的切實利益。
活動過程:
1、 回家采訪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居住地以及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變化?并搜集相關素材,思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