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大版八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第八章 動物和人類的生殖與發育
動物的母愛是怎么產生的呢?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在分娩的過程中母獸受到胎兒頭部的刺激,使腦垂體后葉的一些細胞向血液中釋放催產素,這種激素會促使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后代。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些動物生理學家通過對母羊的觀察和研究,對這一傳統觀念作了修正。他們認為,催產素是腦內的一些細胞分泌的,它不光通過血液,而是通過血液和腦脊液兩條途徑,分別發揮不同的作用。母羊分娩后,腦內催產素的濃度很高,它能幫助母羊識別自己的幼仔,而血液中的催產素,則能刺激乳腺分泌乳汁。
為了證實這一新發現,這些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將催產素注入尚未分娩的母羊的腦內,結果母羊馬上表現出濃厚的母愛。它們見到別的母羊出的小羊就會用嘴去舔,并義務給這些小羊喂奶。如果給分娩后的母羊腦內注射一些阻礙催產素分泌的藥物,那么母羊就會失去愛心,對自己的小羊變得冷酷無情,即使這些小羊圍著它的咩咩地叫個不停,也不予理睬。
這一研究,對于家畜飼養業是很有意義的,對于探索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母愛,無疑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克隆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克隆是cione的譯音,意為無性繁殖,克隆技術即無性繁殖技術。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小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等等。而動物的克隆技術,則經歷了由胚胎細胞到體細胞的發展過程。
動物克隆的創始人是德國學者spemann, 他在1938年最早提出克隆的設想,但因當時技術條件所限,未能付諸實施,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有兩棲類美洲豹蛙和非洲瓜蟾克隆實驗見于報道。60年代中國前輩科學家童第周用魚囊胚細胞核移植得到首批克隆魚,后又獲得遠緣克隆魚,而哺乳動物克隆直到80年代初才出現轉機,1981年illmensee和hoppe用小鼠內細胞團細胞核移植,第一次獲得了克隆小鼠;1984年 willadsen用羊胚胎細胞克隆成一只小羊。1990年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研究所杜淼獲得克隆兔。隨后,90年代,中國相繼克隆成了幾種動物,如西北農業大學的克隆羊(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克隆牛(1996年)等等,1997年中國學者孟勵在美國成功地獲得了克隆猴,日本科學家也聲稱他們繁殖出200多頭“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動物,都是用胚胎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了細胞核移植而獲得成功的。
直到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成功小羊多利,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體細胞克隆成功的動物,體細胞克隆難度更大,它是從成年動物身體上取一點組織,分離出一個個細胞,將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子內構成克隆胚胎,然后再將其移植到動物受體內妊娠產子。小羊多利的克隆成功翻開了生物克隆史上嶄新的一頁,使克隆技術有了新的進展。
動物克隆技術被生物科學家譽為“生物原子彈”,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生物高技術,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前景;動物克隆技術能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加速改良家畜品種,加快家畜生產現代化、工廠化的進程;可用于生物反應器的制備,讓動物成為制藥工廠、創造人類急需的生物制品;可用于復制轉基因動物,克服有性繁殖的基因缺陷;可用于動物遺傳資源保存,縮小或取代保種群體;可用于大量復制珍稀動物,挽救瀕危物種,調節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可用于克隆皮膚,血液和心、腎、肺、肝等人類器官,為人類醫學和健康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堅信,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將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