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眼和視覺
第6節 眼和視覺
【教材分析】教材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兩類不同性質透鏡的功能,并能區別它們。提供各種形狀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請學生分辨。凸透鏡的會聚作用通過實驗進行教學,同時分析凸透鏡的兩個實焦點,指明它們的中心,焦距;而凹透鏡只說明它對光線的發散作用。教材為了鞏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還安排了照相機和放大鏡的內容;又介紹了視覺器官——眼睛的構造。通過實驗讓學生測近點、遠點及怎樣測盲點來感受人類視覺上的限制,了解了近視、遠視及它們的成因和矯正辦法,而對眼睛的疾病只介紹了色盲。其它的疾病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了解。學了有關眼睛的知識后,倡導學生“愛護眼睛,保護視力”,樹立保護眼睛和用眼衛生的意識。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應用凸透鏡模型解釋照相機,放大鏡和人眼球的作用。
2、了解眼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3、能說出視覺形成的功能。
4、能說出照相機和眼睛的相似之處。
5、了解近視、遠視的成因,并知道矯正方法。
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情感目標
1、進一步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理念。
2、樹立保護眼睛和用眼衛生的意識。
3、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4、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知道目前人類對近視、遠視的矯正方法,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通過實驗探究人的視覺上的限制。
【教學重點、難點】了解透鏡成像的規律
會用作圖法來表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分析應用、總結提高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了解放大鏡、照相機、幻燈機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學器材:凸透鏡、凹透鏡、白紙、刻度尺、照相機、放大鏡、光具座、蠟燭、火柴光屏、眼球結構模型、變色卡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一、 透鏡
課前激趣:課前放映flash《眼睛想旅行》,引起學生的興趣。
㈠設置故事情景,引入新課
1、一隊旅行者冒著-48℃的嚴寒跋涉著。到了中午,當他們揀來了一堆干草準備生火做飯時,卻發現打火機丟了,怎么辦?一位博士靈機一動,帶領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塊像放大鏡一樣的冰塊,博士拿著這一冰塊迎著太陽,把陽光聚集到干草上,一會兒,干草就著了火。同學們,你們相信嗎?你們也想試一試嗎?
2、在學生體驗過冰透鏡取火或觀察過師生共同完成此實驗后,教師引課:上面實驗中,我們實際上是制作了一塊冰透鏡,這種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大家再看,這位同學的近視眼鏡上有兩塊透鏡呢,這種透鏡能不能聚光取火呢?
3、為什么會這樣呢?同樣是透鏡,效果完全相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這方面的知識。
㈡學生實驗
1、讓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拿一張白紙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直到紙上的光斑變得最小、 最亮。
2、換用凹透鏡再做上面的實驗,紙上還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嗎?
讓學生在實驗中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及它們的特點。
㈢認識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1、其實,我們平時見過的照相機、顯微鏡、望遠鏡當中都有一些表面磨成球面的透鏡。這些透鏡是怎樣的呢?下面大家來觀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