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科學能量轉化的量度教案
案例名稱:能量轉化的量度
科目:科學
教學對象:八年級學生
課時:1
一、教學內容分析(“功”概念的引入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入手,通過運動員舉杠鈴和馬拉車等實例中能量轉化過程的分析,指出為量度能量轉化的多少需要引入功,然后通過對實例的觀察、分析、對比,歸納出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
“功”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教材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引入主要是由于:①學生對能量有了初步的認識;②學生對不同事例中能量轉化的多少憑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作初步的判斷。但在實例中能量轉化究竟應該如何量度,學生還感到比較迷茫,故教師可以借此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主動的建構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和馬拉車過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功的含義。
2.通過一些實際例子的分析和學生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并學會判斷做功的方法。
3.知道功的計算公式w=fs,能運用功的計算公式進行有關簡單的計算。
4.知道功的國際單位是焦耳。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境中例子的分析,建構功的概念。
2.通過對實例、分析、對比等,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并能用科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2.在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構建輕松快樂的課堂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一節學習中已具有能量轉化的知識,對本節內容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有一定的幫助,可是課程中的“做功”與實際生活中指的“工作”是不一樣的,學生在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說明本課題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
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要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離不開學生的學習過程。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和學習時間。課堂教學是一種對話與知識的建構活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交往、真誠溝通、共同探求知識的體驗過程,本節課主要的教學策略是:平等對話、合作交流過程。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功的概念。
難點: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六、教學過程(這一部分是該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部分,要說明教學的環節及所需的資源支持、具體的活動及其設計意圖以及那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教師引導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提問1:你知道有哪些能量?比一比誰說出的能量形式最多。
多媒體展示舉杠鈴和馬拉車的圖片
問題1:舉重運動員舉杠鈴和馬拉車時有能量變化嗎?能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2:舉重運動員舉起不同的杠鈴能量轉化的多少一樣嗎? 動能、勢能、熱能、光 能、化學能、生物質能等
有化學能轉化成機械能;化學能轉化成動能和熱能
可能不一樣
以競賽的方式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那能量轉化的多少我們怎樣去度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節,能量轉化的量度。認識一下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度量能量轉化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