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科學能量轉化的量度教案
f =w/ s
s=w/f
引用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做功跟什么因素有關。從而引出功的計算公式。 在這個計算公式中,有三個物理量,功、力、以及距離。我們知道力的單位是牛,距離的國際制單位是米。那現在,我用1牛的力勻速推粉筆盒,讓它在力的方向上運動1米的距離,那這時,我對粉筆盒做了多少功呢?對于功,是我們所學習的一個新的物理量,它也有自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單位符號為j。它是為了紀念英國科學家焦耳而命名的。而1焦耳的功是1牛的力讓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運動1米所做的功。比如我們把兩個雞蛋(重約為1牛)向上舉1米的距離,就相當于1焦耳的功。例1:有一物體重100牛,把該物體從地面勻速提到高為1米的桌面上,需要做多少功?如果將這個物體用50牛的力沿水平地面拖動10米,需要做多少功?解:∵勻速提升 ∴f1=g=100牛
又∵s 1=1米 ∴w1=f1 s 1=100牛×1米=100焦∵f2=50牛 s 2=10米
∴ w2=f2 s 2=50牛×10米=500焦答:略要求學生規范解題過程教師提問:結合舉重和馬拉車事例,說一說:能量轉化和功有什么關系呢?小結: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暢 談 收 獲
1牛·米
閱讀 焦耳材料
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是因為它具有能 ,沒有能量物體不能做功.我的收獲:知道了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
w=f·s,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利用功的單位進行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學好科學的信心。
指導學生養成規范解題的習慣
七、教學評價設計
引用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做功跟什么因素有關。從而引出功的公式。選用的實例淺顯易懂,學生能很好得得出結論,對比效果更明顯,還有提問更有針對性。這種清晰的教學結構安排,體現了課堂內容的整體性,也符合學生對知識點的整體認知規律。
八、板書設計
§3.2 能量轉化的量度一、做功的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二、功的計算1、功的計算公式:功=力×距離 w=f·s2、功的單位:焦耳(焦、j) 1焦耳=1牛頓·米三、功和能的關系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九.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采取兩個事例“舉杠鈴”和“馬拉車”貫穿整堂課的講解。例如:在新課引入時,運用到能量轉化就提到“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的過程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馬拉車前進時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通過舉重運動員舉起不同的杠鈴做功多少一樣嗎?人的化學能轉化為物體的勢能,轉化為物體的勢能哪個多?如何比較?如何度量?過渡到做功的知識。學生不由自主的建構了功的概念。利用分析幾個典型的不做功和做功的情況讓學生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突破本堂課的難點。課堂中使學生能夠利用原有的知識和體驗去積極思考,認識新的知識,獲取新的體驗。本節課中最滿意的地方是學生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理解較透徹,對判斷物體是否做功掌握較好。對公式的應用,尤其要將公式變形的題目還要加強訓練指導。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將盡可能少講一些,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體驗到學習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