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動物(1)
學生:具體判斷回答,填寫。
教師:檢查、評判學生做的情況,再出示幾種不常見的動物進行判斷(如海馬、海龜、白鰭豚)。
小結:
動物的分類可逐級進行,脊椎動物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他們各自都有許多相似的特征和生活習性。掌握了這些特征,我們可以用來檢索未知的動物。
課題: 第2章 第2節 常見的動物(3)
學情分析:
無脊椎動物對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沒有專門介紹過無脊椎動物各門的特征。這樣要學生來進行分類較為困難,同時又不可能展開詳細介紹各門的知識,因此學習時應該是教師參與的觀察各門的代表動物和進行分類。
后面要求介紹的節肢動物的特征和昆蟲的特征,學生同樣不了解。幸好門類較少,至少比無脊椎動物的門類少,所以利用一些標本或圖片能夠歸納出它們的特征,并且較好地掌握這些特征,利用這些個特征來判斷有些動物是否屬于這一門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無脊椎動物各綱的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見代表動物;
2、通過觀察和討論了解昆蟲的特征,能夠根據特征判斷某個動物是否是昆蟲;
3、探討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
1、學習收集和利用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學習表達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熱愛大自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難點:
無脊椎動物學生較少接觸,了解得不多,同時書本又沒有專門介紹他們的特征,同時門類繁多,不容易記憶,學習會相當困難。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觀察討論,獲取動物的特征,并且分類;
利用一些圖片學生來練習,鞏固獲得的知識;
媒體方式:課件片段,標本或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脊椎動物有4.7萬多種,有誰知道,無脊椎動物有多少種?
學生:有120萬種。
教師:如此多的動物我們如何來了解他們的特征呢?
學生:利用分類,分門別類進行了解。
教師: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些圖片,了解無脊椎動物的各個門類,及其主要特征。
(利用光盤中的無脊椎動物圖片介紹)
了解了上面關于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征,下面我們來把它系統化。
請看書本上的44頁的圖表。
學生:閱讀圖表。
教師:我們再來看幾個動物,它分別屬于哪一類?(梭子蟹、烏賊、蚱蜢、蛔蟲等)
學生:討論完成。
教師:這些無脊椎動物中哪一類所占的數量最多呢?
學生:節肢動物,其中昆蟲有占主要部分有100多萬種。
教師:對于昆蟲同學又了解哪些知識呢?請知道的同學來介紹。
學生:對昆蟲的特征、種類、形態、行為、分布等等進行交流。
教師:首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特別是昆蟲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昆蟲與人類的關系。哪些昆蟲對人類有益,哪些有害?我們可以利用昆蟲干一些什么?如何正確對待害蟲,怎樣控制害蟲?
小結:
這節課我們要了解無脊椎動物可以分為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棘皮動物。每個門類都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昆蟲占無脊椎動物的大多數,有100多萬種,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希望同學了解他們,并能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