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水的密度與三態(tài)變化
第二節(jié) 水的密度與三態(tài)變化
教學目標: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義,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記住4℃時純水的密度值。
2.學會用天平、量筒測定水的密度
3.會描述冰融化過程中的特點。學會描繪冰的融化曲線,會從冰的融化曲線確定冰的熔點。
4.學習裝置器材,正確食用酒精燈加熱,觀察水的沸騰現象。會根據實驗數據描繪水的沸騰曲線。會從水的沸騰曲線確定水的沸點。
5.知道水的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之間的變化名稱及各種狀態(tài)變化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6.會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環(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教學重點: 水的密度為1.0×103 kg/m3 物質三態(tài)變化
教學難點: 物質三態(tài)變化 3個實驗
教學過程:
引入:學生活動:研究水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系
關于“研究水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系”活動。
1)安排學生實驗,做之前要求學生認真復習上冊中有關托盤天平的使用和操作要點。
2)向學生介紹量筒的作用、量程、分度值和讀數方法。
3)實驗中水的體積可由大到小量取。測質量用的燒杯每次都應擦干。
結論:水的質量和它的體積之比是一個確定的量。
這個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種特性,我們把水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叫做水的密度。
一、水的密度
1. 純水在4℃時的密度是1g/cm3,這表明4℃時,體積為1的純水的質量是1g。
4℃時水的密度最大
2. 國際單位制中密度的單位是kg/m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純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
得出:1g/cm3=1.0×103 kg/m3
練習:1.說出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的含義
2.從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是一桶水的密度大還是一杯水的密度大?
二、水的三態(tài)變化
物質的三種狀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新課引入:我們在小學自然常識課中學習過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但是物質的狀態(tài)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物體的溫度發(fā)生變化時,物質的狀態(tài)也往往發(fā)生改變。
1.熔化和凝固
教師提問:你見過哪些物質由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現象?
學生回答: 春天來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態(tài)的鐵、鋁等金屬塊在高溫下變成了液態(tài)等等,這些都是物質由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現象。
提問:你見過哪些物質由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的現象?
學生回答: 冬天到了,氣溫下降,湖面上的水結成冰;工廠的鑄造車間里,工人將鐵水澆在模子里,冷卻后,鐵水變成了固態(tài)的鑄件。
我們把物質由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過程叫熔化。物質由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的過程叫做凝固。剛才我們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結冰是凝固。鐵、鋁等金屬塊在高溫下變成液態(tài)是熔化,鐵水鑄成工件是凝固。
演示實驗:觀察冰的熔化過程
1)在演示實驗完成后,學生記了數據,可啟發(fā)學生分析數據:在冰塊熔化前溫度是不是連續(xù)上升的?在熔化開始后,整個熔化過程中,溫度是否繼續(xù)上升?在什么情況下溫度又會繼續(xù)上升?在學生經過這樣的分析思考基礎上,在指導學生描繪熔化曲線。
2)學生在數學里還沒學過直角坐標系,所以教師要告訴學生:橫軸表示加熱時間,縱軸表示溫度。
3)確定每個數據點之后,用光滑的曲線畫出熔化曲線。多數數據點應落在著條曲線上或分布在曲線兩側很近的地方,有個別數據點可能偏離曲線很遠,畫曲線時可以不管它,因為這一數據的出現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如讀數錯誤,儀器失靈等)所造成的,并不能反映要研究的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把這一數據舍去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