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上:01課 長河漫步
傳統藝術理論是欣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的內容材料是在歷史線索中點狀呈現的,但始終以象征意義和意境的表達、線造型的主要手段和氣韻生動貫穿其中。用古代繪畫理論進行提示和歸納,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傳統藝術的審美特點。“六法論”的簡單介紹,使學生的感性知識能上升到初淺的理論層面。
教學活動的設置各有所側重:活動一從圖形和構成方法的分辨入手,旨在通過細節的研究,加強學生對紋樣的體驗和感受。活動二則是形式語言、思想情感、政治態度以及寫作能力的綜合運用。在具體造型細節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聯系實際生活,升華思想情感,培養學生審美、評論和文化認知的多方面素養。
評價建議欄目設置了有關短文撰寫的評價內容,對寫作重點做出了提示。
教材在資料庫欄目中介紹了“謝赫六法”和畫家朱耷,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線索和查詢資料的方法。
學習大空間欄目更大范圍地拓展了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范圍,啟發學生運用所學方法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本單元的學習重在欣賞方法的一般掌握,力求使學生能夠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的評述,大膽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以此激發他們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教 材 目 標
*初步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歷史源流、不同時期的美術現象以及審美特點,能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的評述; 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上:01課 長河漫步
*通過欣賞活動,感悟中國民族特色的造型美感,激發學生對中國藝術審美特點的探究興趣,使之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 學 思 路
1. 教學內容的確定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包含實質性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兩方面內容進行分析,理解教材意圖,把握和控制難度,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材的內容材料多,跨度大,一味照本宣科必然拖沓。所以,對材料進行選擇處理是十分必要的。這一環節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沿歷史發展線索進入,強調不同時代的淵源關系,對作品表現風格的演變以及社會功用做出判斷。課本中彩陶、青銅器和兵馬俑部分較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線索,教學中應該考慮的內容有:陶器與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彩陶紋樣中所蘊含的早期人類與自然、社會生活的關系;彩陶紋樣與青銅器紋飾在造型表現上的異同;象征意義的圖式與寫實表現所反映的社會意義等等。
2)從造型表現特點的探究入手,抓住傳統美術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講究氣韻生動的特征,對不同表現形式和題材的作品進行賞析,通過具體作品感悟傳統藝術的審美特征。課本中古代繪畫部分呈現的材料較多,應該有所側重,關聯其他。圍繞一個主題,旁及多幅作品是可取的方法。
以歷史發展線索為主導的教學內容兼容造型表現特點,讓學生了解傳統藝術的演變和發展;以造型表現特點為主題的教學也要闡明歷史背景,幫助學生認識藝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兩者兼顧,構成完整的教學內容。
2.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從細致地研究教學內容開始,大量地查閱資料,除熟悉與作品有關的內容外,還須精選那些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史料和有關知識。充分估計學生的知識水平,了解學生的需求,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