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級下冊美術教案(全冊)
2.教學準備
課前指導學生設置合適的教學場地。以“你能用水玩出多少花樣”為題,發動學生別出心裁地尋找和準備教學中所需的用具(包括各種容器、塑料管、塑料袋、漏斗、勺等等)。
收集自然界中水的豐富形態的圖片,人工設計建造的水體藝術圖片以及相關形式的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設計并試驗演示內容,明確演示的目的、方法和步驟,準備所需的實驗工具、材料。
3.教學策略
三個活動擬用三個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的導入,欣賞水在自然和人為條件下產生千變萬化的形態,啟發學生探究構成這些形態的條件和原因。分組組織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玩水,通過玩水的過程細心觀察水在外界條件作用下產生的各種效果,體驗其中造型、色彩和動態給人的豐富感受。做出詳細的試驗記錄,總結其變化規律,由各組選出代表向全班同學演示并講解取得的成果以及審美感受,通過交流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為深入學習做鋪墊。
第二課時在學生充分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5i導學生欣賞一些水體藝術品,讓學生結合玩水時獲得的經驗進行理解、分析、總結其設計制作原理。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與理解,利用簡便材料,嘗試設計一件水體藝術品。學生可以從審美角度與實施的可能性等方面進行大膽的設想與表現,此作業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大家一起提出方案,畫草圖,討論實施的可行性,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審美感受,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準備。
第三課時依據活動三的學習任務,主要讓學生將前階段所獲得的認識進行升華和提煉,嘗試運用固體材料來表現水的形態。活動前可以首先讓學生根據前面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對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或認為最美的水的形態進行描述,交流設計方案和設想。結合學生的構思,教師展示一些用不同材料表現水的作品,分析作品的創意和表現形式,欣賞表現效果,給學生以更多的啟示。
學生作業可以選擇平面或立體的表現形式,根據水的形態特征,概括、抽取其造型的抽象形式,如流動、噴發、凝聚、散落、串聯等等,巧妙地聯想和大膽夸張。利用表現材料的特性,運用點、線、面造型要素大膽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生體驗的豐富性及作品表現效果的多樣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學習成果展示與經驗交流的舞臺,一方面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的獨創性,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進行一些積極的評價,除了針對學生作業效果本身的肯定外,對學生良好的設計構思、敏銳的觀察力、大膽的描述、豐富的想像和創造力、分工協作能力等方面都應該給予激勵和肯定。
四、教學選擇
教學程序應該遵照層層深入的原則,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理解,根據理解進行創造,在創造中又得到新的理解。教學活動的安排可以根據實施的可行性靈活處理。根據條件和需要自由調節順序,如:自然現象與人為效果比較,歸納相通的原理(探究)一玩水(體驗)一水體藝術作品欣賞(運用舉例)—,用不同材料表現水的形態(創造表現)。又如:玩水(體驗)—,歸納相通的原理(探究)—,作品欣賞(學習表現方法)一用不同材料表現水的形態(創造表現)。
在課時條件局限的情況下,學習活動可以相應簡化,將活動二的內容與活動一整合,以設計方案的形式完成,把制作活動安排在課外,但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