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教案
第三課時 信息編碼中的ascii碼 教學目標: 通過上一節課的教學,同學已經對于十進制跟二進制的轉換有一定的了解,這節課上通過引入信息編碼中,非數字(如英文字母,符號)的二進制表示方法來引入ascii碼,并通過課堂學習,讓同學了解有關于ascii碼再信息編碼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和應用領域。 教學重點: 信息編碼中有關于數字,字母,符號跟的ascii碼轉換方法。 教學難點: 計算機中的字符編碼 教學過程: 復習上節課----組織學生進行自我小測,令同學再次鞏固有關于十進制跟二進制的轉換方法,為這節課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 引入ascii碼的概念----為了讓計算機能識別字符,必須將字符轉換成二進制代碼。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一種字符編碼是ascii碼(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每一個編碼占7位二進制位,共有128個編碼。例如: b:01000010 b:01100010 三.同學們自我學習----同學們再老師的指導下認真的看書本第9頁的ascii碼對照表。 四.課堂互動----老師引導學生利用ascii碼表做出幾道有關于字符等的轉換的習題(如book,look)然后讓學生提問,讓其他學生上來黑板進行解答老師則對下面的同學進行學習指導。 小結 1.強調課堂紀錄; 2.收集整理學生對于ascii碼轉換方法的掌握情況; 3.表彰先進,激勵后進,提出要求,提升希望;
第四,五課時 信息技術與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 知道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 2、 懂得什么是信息,信息在人們周圍的表現形式。 教學重點: 信息的定義及表現形式;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身邊的“信息”,從而得出“信息”的重要性,并懂得當今現代信息技術對我們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 幾種形式的信息,并定義“信息”。 1、時間信息、新聞信息、知識信息、社會信息 2、信息的表現形式有:語言、文字、符號、圖像、數字、聲音、情景等,它們所表示的內容都包含了信息。 3、信息的定義。“信息”一詞源于拉丁文,英文為information,原意為通知或消息。我們把“信息”定義為: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通過物質載體所產生的消息。 計算機出現以后,我們把數據中所包含的一切可傳遞和可交換的內容都稱為信息。在我們信息技術課中談到的信息是指計算機處理的數據、文字、圖形、聲音、圖像等,以及經過采集、存儲、復制、檢索和分類處理后得到的信息。 二、 計算機的發展史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名叫埃尼阿克,英文名eniac,意義為“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它是也個龐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噸,耗電140千瓦,5000次加減運算/秒。它的問世標志著計算機時代的帶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人類科技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計算機的誕生雖只有半個多世紀,但其發展速度十分驚人,經歷了四個時代:即電子管時代(1945~1958)→晶體管時代(1959~1964)→集成電路時代(1965~1970)→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1971至今)。 計算機的發展極其迅速,每隔半年就要提高一個檔次,預計未來的計算機將會朝巨型化、微型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三、 計算機的誕生背景與信息技術的應用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以后,人們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國防科技上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多得十分驚人,于是人們開始想用一種機器工具來代替繁雜的人工計算。計算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最初應用在國防上,后來人們把它應用到各行各業(如撰寫文章、圖形繪制、數據統計、機械控制等),逐漸成為一種功能強大的信息處理機器。 正因為計算機得到廣泛運用,人們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手段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就有了“信息技術”一詞,準確地講應是“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和微電子技術。其中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是整個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信息技術的主要特點就是擴展人們利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軍事、工業、農業、科研、交通、商業、教育、醫學等各個領域(教師作簡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