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 2
《火星》第二主題:(見教材)
這一主題猶如變幻莫測的戰爭風云,音樂色彩也不斷地變化。隨著步步高漲的情緒,樂曲引出了威武的進行曲風格的第三主題。
《火星》第三主題(進行曲主題)(1=降b 5/4)
3 3 3 3 2 3 3 2 3 5 - 3 3 5 3
(前7=后5) 3 3 3 2 3 5 3 1 5 - 5 0
這一主題的前半段由大號吹奏,后半段轉調后由小號吹奏,同時,管風琴宏大的音響使這支軍隊顯得更為浩蕩。在高潮中,突然一聲巨響,音樂氣氛急轉直下,沉悶的空氣又籠罩了一切,前面呈現過的各個主題的展開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戰場面。樂隊接連奏出強烈的和音,猶如隆隆的炮聲和悲憤的吶喊,使樂曲充滿了陰沉黯淡的色彩。在西方,自古即以戰爭之神瑪爾斯的名字稱呼火星。作者于19xx年8月動筆譜寫《火星》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戰爭烏云已布滿全歐,因此這首樂曲的創作或許不是偶然的。
第七曲:《海王星——神秘主義者》。行板,3/4拍。海王星是當時已發現的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光度較弱,令人感到神秘莫測。樂曲一開始用長笛等木管樂器呈示飄忽不定的第一主題。
《海王星》第一主題:(見教材主題1)
這一主題中彌漫著神秘、空蒙的抒情氣氛。之后,豎琴和鋼片琴不時奏出使人聯想到飄渺太空的樂音。樂曲轉為小快板后,單簧管奏出柔美如歌的第二主題,仿佛反襯在太空中的燦爛陽光。
《海王星》第二主題:(見教材主題2)
緊接著,第一小提琴繼續奏出這支抒情的旋律,并引入女聲無詞合唱,使樂曲柔美清新的情緒不斷升華。然后在朦朧的氣氛中慢慢地結束整部組曲。(以上摘自《外國名曲欣賞詞典》)
2.教學建議:
(1)本首作品在題材的選取上是一個創舉,正如作者所說,作品創作動機源于歐洲的星占學,但并非真正描寫行星,而是曲喻了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真正的內容在副標題。因此這是一個別出心裁的構思。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出發理解音樂。
(2)樂曲比較長,節奏也較為復雜,其5/4拍學生未學過,教師應引導學生想象音樂的意境、感受較新穎的旋律為主,第一曲重點感受節奏與色彩,第七曲感受色彩、形式。
(3)可適當復習樂曲中所使用的樂器。
(4)作為拓展曲目,可作略聽。
(5)參考答案:第一曲進行曲的威武風格與沉悶、悲憤的音樂形象交替出現,描繪了戰爭的殘酷與恐怖。第七曲神秘飄渺的音樂形象,具有一種空曠的美。詳見“內容介紹”。
(二)歌唱《夢想紛紛來》
1.內容介紹:
《約瑟夫與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該劇是韋伯的處女作,1968年起在倫敦上演,當時韋伯僅僅20歲。正是這部戲開始了韋伯的音樂劇傳奇。
約瑟夫的故事完全取材于《圣經創世紀》,故事講述約瑟夫因為擁有一件漂亮的彩儀衣而遭到兄弟的嫉妒,被賣到埃及去當奴隸。但是當他到達埃及時,受到了上帝的眷顧,于是在埃及的法老面前成了先知,并憑借自己的智慧帶領埃及人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而在此時,他的父親和兄弟卻飽受饑荒之災,不得不到埃及來乞討。最后衣錦還鄉,一家人終于相認,約瑟夫身著彩衣與眾親人相擁而泣。該劇布景豪華,歌舞場面目不暇接,音樂元素十分豐富,是一部老少皆宜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