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在漢語拼音教學中的應用
多元智能在漢語拼音教學中的應用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1983年創立的多元智能理論,是當代新型智能理論的杰出代表。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至少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省智能等);人與人之間并無智能多少的差別,只有同一類型智能的強弱差別;先天的智能差異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教育在各項智能上達到很高的標準。多元智能理論對于規劃孩子的教育,開發他的智能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課堂上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漢語拼音的教學?
一、 聯系生活,發展語言智能
鑒于拼音符號抽象枯燥的特點,教師如果不為剛剛進校的一年級孩子在頭腦中建起一座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那么,拼音將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上第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對于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信心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理解。語言來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地為兒童創設一種語言環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帶調音節組詞或者說一兩句簡單的話,賦予音節以意義。例如,在教“m”這個音節時,可以請三個孩子上臺來站在一塊組成“m”的形狀,然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用一兩句話說出來。另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yi”這個音節時,我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他們這個音節不能分開拼,只能整體認讀。而作為孩子,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所以,到學習zi ci si zhi chi shi的時候,我就可以讓他們自己講故事學習記憶了。
二、 兒歌串連,發展音樂智慧
兒歌是一種將所學內容本身轉化為音樂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對于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教字母的發音,還是規范字母的形式,都運用了大量的兒歌,有的是傳統的兒歌。例如“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aaa;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鵝,水中倒影eee。”有的可以是我們為了教學需要,自編的兒歌。例如在教“ei”這個復韻母時,就可以編這樣一首兒歌:“小兔飛飛,愛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個聲母時,學生給“小兔追馬圖”配上了一首有聯系的兒歌:“小馬馱大米,米粒灑一地,小兔追上來,勸它快停蹄。”由此可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慧。
三、找好朋友,發展交際智能
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教學中,可以經常開設“找好朋友”的活動,來調動學生拼讀的興趣。學生已學過了6個單韻母,讓學生把它們做成“頭飾”戴在頭上,在課堂上讓學生伴著音樂進行找好朋友的活動,學習的聲母分別與哪些韻母相拼,并試著拼出來。找對了,找對了,兩個就成了好朋友的活動。這樣的安排比以往的直接出示音節讓學生進行拼讀,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