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與素質教育
多元智能理論從腦科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指出,凡是一個正常的人,都是具有多種智能結合而成的有機體,即 “每一個人都具有這些智能的潛能,我們可以依照各自的傾向或所處文化的偏好去動員或連結這些智能。”①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全面發展各種智能的生理基礎,具有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全面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不再是一條經由學校教育執行的政治原則,它是有科學依據的,是可以實現的教育目標。
①加德納著,李心瑩譯.再建多元智慧.中國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77.
②加德納著,蘭金仁譯.智能的結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365.
③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260.
④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29.
多元智能理論還揭示了全面開發學生各種智能的必要性,因為 “一種智力便打開了一種可能性,各種智力的結合便造成了多種可能性。”②這是就學生個體而言,全面開發他們的各種智能,就可以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發展可能性。更何況現在的人類“生存在一個復雜多樣的環境中,而在這環境里需要多種智能的組合。”③加德納經過研究認為,各種智能對人的發展來說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只不過,在現階段的社會把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之上,這對人的發展并不一定有利。就我國而言,種種復雜的原因造成偏科問題已經走到了極端,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竟成為社會的流行語,被許多家長奉為圣哲,對創新人才的成長極為不利。加德納考察了眾多人才指出:“事實上幾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運用多種智能的組合來解決問題。因此,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多種能力組合的個體,而不是只擁有單一的、用紙和筆可以測出的解答問題能力個體,顯得十分重要。”④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同志曾經論述道:“從思維科學角度看,科學工作總是從一個猜想開始的,然后才是科學論證;換言之,科學工作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源于藝術,所以科學工作先是藝術,后才是科學。相反,藝術工作必須對事物有個科學的認識,然后才是藝術創作。在過去,人們總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學與藝術分家,其實它們是分不了家的,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錢老本人就會吹圓號,擅彈鋼琴,他現身說法:藝術“使得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這是從思維科學的角度揭示了只有全面發展人的智能,才能取得創造性的成果。古今中外,許多大科學家都是善于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集科學與藝術于一身的典范。有人曾把科學和藝術作了這樣的比喻:科學是循規蹈矩、一絲不茍、充滿理智的嚴“父”,藝術是靈活巧妙的、善構善動的、富有情感的慈“母”,少一“親”而不能生子女,只不過是,科學家的頭腦,作為一個“家庭”是以“父親”當家的,藝術家的頭腦,作為一個“家庭”是以“母親”當家的。這非常形象地說明了科學與藝術相互交叉的情境。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