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
從課文標題《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談起,向學生解釋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一詞并非漢語所固有,最早于近代從日本引進,這一詞語是從歐洲語匯翻譯過來的,modernize(使現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來),也可以翻譯成“現代化”。
近代化是一個科學概念,是指近代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根本轉變。是指以工業化為核心和由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經濟近代化、社會近代化、個人近代化等各個方面。
由此進入新課學習。
一、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近代化)
1、原因: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推動俄國封建經濟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2、表現:
(1)農業:
①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在法律上獲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權利;通過交納贖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擁有土地的合法權利。在此可引用沙皇政府頒布的《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農民這樣地獲得了一定數量土地為私有產品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
②糧食產量和耕地面積增加:據統計,1861年后的30年間,俄國的糧食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從經濟結構來看,改革后,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靠輸出谷物換取外國工業品的農業國,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2/3的國民經濟產值來自農業。
③農村社會分化加。涸谵r村,農民階級一方面分化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土地資金,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他們不僅購買農民所出賣的份地,而且還買進地主所出售的莊園。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一大批破產的農民,他們不僅失去了土地,而且喪失了其他生產資料,淪為農村中的無產階級。這些農村無產階級和農奴制改革所造成的無地農民就形成了一支雇傭大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十九世紀末,根據全俄人口調查材料,俄國雇傭工人大約已有1千萬。
④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分化促進地主經濟循著資本主義道路演進。農民破產后,由于失掉了馬匹和農具,不能再為地主服工役了,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80年代末,歐俄(俄國歐洲部分)43個農業省份中,有19個省已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了。農民的分化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農村和市場的聯系也日益頻繁,這些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工業:
①充足的自由勞動力和擴大的市場:
②政府扶植工業的發展:
③機器生產占統治地位:機器制造業是制造工作“母機”的工業,它的發展必然推動俄國工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1861~1881年間,布匹的生產增加了兩倍,織布工廠排擠了手工織布業。1860~1890年,生鐵的產量由2,050萬普特增至5,660萬普特;鋼產量由1,250萬普特增至5,萬普特;煤的產量由1,800萬普特增至36,700萬普特。1866年俄國的工廠不到3千個,19xx年已近9千個了。改革后俄國工業的發展水平雖然遠遠落后于西歐,但對其落后的基礎來說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一般認為,俄國在19世紀8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90年代工業高漲,生產大幅度增長,許多部門的產量出現幾倍、幾十倍的增加。重工業和鐵路運輸業發展最為迅速。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工業中心的形成,除老的工業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外,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區,頓巴斯是煤炭業、冶金工業區,巴庫是石油工業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