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
農村的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反對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日益高漲。1861年俄國有1 176個莊園的農民暴動,并持續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別又有400處、386處領地發生了最嚴重的農民反抗事件。
(3)平民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形成民粹派。
主張:①號召知識分子去農村發動農民革命;
②消滅沙皇專制制度和封建農奴制殘余;
③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給農民;
④分化后的民粹派主張通過恐怖手段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展開對沙皇的暗殺行動。
評價:
評價一:民粹派基本觀點是錯誤的。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只是“偶然”現象,發展不起來,因此無產階級也不會成長壯大;否認工人階級是革命中的先進階級,妄想不要無產階級而達到社會主義;認為俄國革命主要是知識分子領導的“具有共產主義本能的農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識分子領導農民運動,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農民通過農民村社就可實現社會主義,根本無需通過無產階級專政;認為歷史不是人民群眾所創造,而是個別杰出人物,英雄創造歷史,人民群眾是“群氓”只是盲目跟著“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進步性,但民粹派運動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并產生了惡劣的影響,阻礙了工農革命運動發展,使許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殺害。
評價二:從反對農奴制殘余和沙皇專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觀愿望來看,民粹主義者具有一定的進步和革命性,但是他們的悲劇在于從歷史唯心主義出發,不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抱住俄國遺留下來的落后的村社經濟不放,美化這種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狀況,甚至把村社和農民自治看成是一條通向社會主義的“特殊道路”。他們不加分析地把資本主義和大規模商品經濟視為衰落和禍害,對在俄國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深惡痛絕。同樣,他們對代表著未來的工人階級也采取了錯誤的態度,不是把工人階級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國歷史的不幸。出于階級與時代的局限,他們不可能懂得馬克思關于“只有無產階級才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余的一切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衰落和滅亡”的科學論述。
【備課資料】民粹派與民粹運動
民粹派一詞是指從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識分子,得名于他們70年代中期“到民間去”,把這些到農民中去的知識分子稱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標是追求社會正義與社會平等,他們相信社會主義能體現這種正義與平等,故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民粹派的所作所為都以人民,尤其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所以,代表著民粹派的民粹主義的理論核心實際上就是“農民社會主義”。具體來說,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是一種罪惡和社會倒退;相信俄國社會發展的獨特性,俄國可以繞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主義的基礎,農民是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知識分子是一種主導力量,能夠領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
民粹派運動是指自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為民粹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以后,到19世紀60、70年代民粹主義思潮便逐漸形成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民粹派運動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1)19世紀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時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羅夫、巴枯寧和特卡喬夫。這時期的活動主要有:民粹主義小組成立、大規模到民間去和恐怖主義活動。(2)19世紀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時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3)20世紀初的社會黨時期,領導人主要有切爾諾夫等。民粹派運動是體現自恰達耶夫以來俄國東西方道路之爭最激烈的社會運動,同時它也是俄國的社會主義的實際開端,因而在19世紀俄國社會思想史和解放運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紀下半期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民粹派運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