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
2、農奴制改革以后,亞歷山大二世還進行了哪些改革?
答案提示:(1)在政治體制方面,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歐模式進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但廣大的農村地區,仍按舊制審理案件。
(3)在軍事、教育方面,軍事上,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教育上,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學習延伸:
以“1861年農奴制改革與俄國近代化”為題,組織一次討論會。聯系同一時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發展方式,探討1861年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
答案提示:
(1)各國近代化發展的史實。
15xx年以來的歷史,是人類由分散隔絕狀態進入整體發展的一體化過程,其主線是近代化(或工業文明)。但是在此進程中不同地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一般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的開始于17世紀40年代到18世紀晚期。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新變化,資產階級革命推出了英國、法國、美國等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率先開始了近代化進程。政治上: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經濟上:手工工場(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英國開始工業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學興起,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活躍。
19世紀中期以后,更多的國家邁入近代化行列,這些國家可分為兩類。一類如德、意、日等國,這些國家都有濃重的封建專制傳統,起步晚而發展快,最需要海外殖民地,同時,這些國家內部資源、市場有限,所以在急劇膨脹的近代經濟發展中,走了一條向外擴張的發展之路,軍國主義傾向十分明顯。俄國屬于另一類型,它雖然也有濃厚的封建專制色彩,相對落后,但國土廣闊,內部資源、市場潛力較大,這促使俄國的近代化更多取決于內部發展和建設。
(2)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
★單元小結與反思:
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因素在俄國逐步發展起來。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加深了農奴制的危機。全國各地的農民反抗斗爭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沙皇統治岌岌可危,為了防止革命爆發,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即位不久的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廢除農奴制,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批準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農奴制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資本主義工業獲得迅速發展。但是,改革后俄國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農奴制改革之后,俄國又在政治、司法、軍事、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俄國從農奴制社會逐步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