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百日維新
⊙《上清帝第五書》(1897年):
背景:德國強占膠州灣
1897年,德國公然派出艦隊侵占中國山東膠州灣。沙俄租占旅順大連灣,并將整個東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著,其他列強也紛起效尤,進而在中國掀起了一場爭奪獨占區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內容:指出變法圖強才能救亡圖存
康有為針對德占膠州后的險惡局面,寫出了《上清帝第五書》。在《上清帝第五書》中,康有為指出,德國侵占膠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漸露機牙”;并說此間“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在此危亡之際,他急迫要求及時變法,強調“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別無他圖”,變法圖強才可以救亡圖存。從而,鮮明地舉起了圖強救亡的旗幟。他并且激動地寫道:如仍然“茍且度日,因循守舊”,不奮起變法圖強,“恐自爾之后,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時,他還就變法的步驟、革新要點等進一步作了陳述。
影響:感動光緒帝,為光緒帝采取接見任用康有為的行動提供了機會。
這次上書奏折在請工部堂官代遞時,該部堂官竟因“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這句話言詞過激不肯代遞。無奈之下,康有為又欲南歸繼續從事變法的宣傳、組織工作。恰在此時,已與康有為有過接觸的翁同龢,于一月初四日(12月12日)出面挽留,告訴康有為光緒帝的變法圖強的態度仍十分堅決,希望他繼續留在北京。
自甲午戰后直到德占膠州、俄據旅大以來,光緒帝對國家前途愈加憂慮。當膠州事件發生,翁同龢便向光緒帝推薦了正在呼吁變法救亡的康有為。接著,以敢言而著稱的兵部給事中高燮曾,又以康有為“學問淹長,熟諳西法”奏請予以召見。高燮曾的公開奏請,給光緒帝采取接見任用康有為的行動提供了機會。但是控制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欣以康有為的職位太低,皇帝直接召見沒有先例為由,反對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奕欣建議先傳康有為到總理衙門一談,如果其言可用,才好為康有為破例。光緒帝只得命總理衙門大臣“隨時接見康有為,詢問天下大計,變法之宜,命令如有所見及有著述論政治者,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進呈。”
1898年1月,李鴻章、翁同龢、榮祿及刑部尚書廖壽恒、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在總理衙門西花廳接見了康有為。在這次接見中,康有為面對朝廷中最有勢力的幾位大臣,宣講了變法革新的必要,也駁斥了守舊官員的謬論。在諸臣接見康有為之后的當天,翁同龢便將諸臣接見時康有為的言詞向光緒帝奏聞,當光緒帝得到康有為在被接見中有薦書的表示時,便立即命總理衙門大臣“呈進工部主事康有為所著《日本變政考》、《俄皇大彼得變政考(記)》等書”。在大臣接見康有為之后的第6天(1月29日),光緒帝又諭令總理衙門大臣,進一步明確重申“自后康有為如有條陳,即日呈遞,無許阻格,并命康有為具折上言”。正是在光緒帝的諭令之下,此后不久,原被工部堂官拒遞的康有為之《上清帝第五書》,由總理衙門大臣遞到光緒帝的面前。光緒帝看到康有為的這份充滿熱忱的奏折,被其深深地打動了,尤其當他看到“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的話語時,肅然動容,并以此對軍機大臣說:“非忠肝義膽,不顧死生之人,安敢以此直方陳于朕前乎!”
⊙《上清帝第六書》(即《應詔統籌全局折》,18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