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百日維新
宗旨:“保國、保種、保教”
性質(zhì):初步具有資產(chǎn)階級政黨的性質(zhì)
分會: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等
保國會的主要發(fā)起人是康有為和御史李盛鐸。1898年4月17日,保國會在北京粵東會館召開第一次會議,康有為在會上演講,歷述帝國主義侵略日急,瓜分危機嚴重的事實。保國會《章程》宣告:“本會以國地日割,國權(quán)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振救之”,并明確地提出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保國會打算按照強學會的模式,成為全國性的而不是地區(qū)性的組織,在北京和上海都設(shè)立總會,最終在全國各省、府、縣設(shè)立分會。保國會成立之后,參加者頗為踴躍,強學會只有30名會員,而保國會有186人,具有重大的影響。在它的影響下,3個同樣性質(zhì)但規(guī)模較小的其他學會也在北京建立起來,它們是保浙會、保滇會和保川會。保國會的成立,是康有為、梁啟超宣傳變法維新、集合變法力量的一次重要嘗試。
保國會成立伊始,就遭到守舊勢力的攻擊。守舊勢力編寫的一份《駁保國會議》小冊子,很快在北京流傳開來。御史黃桂鋆、李盛鐸先后呈折攻擊保國會,御史潘慶瀾則以“聚眾不道”的罪名彈劾康有為與保國會。軍機大臣剛毅則宣稱“將查究會中人”。對此,光緒帝表示:“會能保國,豈不大善,何可查究耶?”
在守舊勢力的攻擊下,最早和康有為聯(lián)合倡議的李盛鐸也變了卦,參與彈劾以保護自己。同時,保國會成員構(gòu)成復雜,各自入會的目的不盡相同。大多數(shù)舉人在4月中旬的會試結(jié)果揭曉后已離開京師。這樣,只舉行了3次會議,維持了大約1個月之后,保國會便被迫自動解散,銷聲匿跡了。
圍繞保國會所展開的這場激烈斗爭,是在甲午戰(zhàn)后進行的變法與反變法之爭的繼續(xù)。在國家危亡岌岌之時,組織保國會本身就頗具號召力與吸引力。康有為、梁啟超通過自己的活動,激發(fā)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廣泛宣傳了變法維新的主張。當康有為在會中演講,“聲氣激昂”地痛述國家之危動員同胞“憤起救天下”時,在場的聽眾有“為之下淚者”。保國會成立之后,有人在《國聞報》上刊文指出,“茍無民何有國,茍無國何有君,國者君與民之公稱”,要打破“一國之治皆出于君”的傳統(tǒng)觀念,應“君民相與”,共同奮起救中國。通過這場斗爭,保國會雖然解散,但卻使變法圖存的呼聲進一步深入人心。此后“各省志士紛紛繼起,自是風氣益大開,士心亦加振厲,不可抑遏矣。”
各地的維新報刊和學會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到1897年底,全國出現(xiàn)了講求維新變法的政治性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報刊19種;到了1898年,學會、學堂、報館合計達300所以上,由此也可見維新變法風氣在全國各地蓬勃的情況。
二、百日維新:
1、開始標志: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1898年6月)
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quán)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quán)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書《請明定國是疏》(康有為代擬)請求光緒帝正式改變舊法,實施新政。上書后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緒頒布《定國是詔》(翁同和擬),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后光緒召見康有為,調(diào)任他為章京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后又用梁啟超、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xié)助維新。歷史上把這次運動稱為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或維新運動,“維新”在這里是指提倡新學、推行新政、實施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