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第28課 早期的西學東漸 教學設計
早期西學東漸
原因
(16世紀中葉)
內容與特點
意義
地理,殖民,
歷史,宗教,
中國政策變化
西方科技文化
伴隨著宗教傳入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開中國知識分子眼界 [訓練設計]以下兩則材料均選自利瑪竇《中國傳教史》(中國臺灣光啟出版社1986年): 1.中國最大的哲學家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活了七十余歲,一生以言以行以文字,誨人不倦。大家都把他看為世界上最大的圣人尊敬。實際上,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于我們古代的哲學家;許多西方哲學家無法與他相提并論。故此,他所說的或所寫的,沒有一個中國人不奉為金科玉律;直到現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遺產。他的后代子孫一直受人尊重;他的后嗣族長享有帝王賜的官銜厚祿及各種特權。除此之外,在每一城市和學宮,都有一座極為壯觀的孔廟,廟中置孔子像及封號;每月初及月圓,及一年的四個節日,文人學子都向他獻一種祭祀,向他獻香,獻太牢,但他們并不認為孔子是神,也不向他求什么恩惠,所以不能說是正式的祭祀。----第23-24頁 2.從皇帝到平民,儒教最隆重的事,是在每年的某些季節,給逝去的祖先獻供,有肉,有水果,焚香及絲巾……窮人則以紙代替絲布。他們認為這是盡孝道,所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教之致也”,他們并非認為死人會來吃上述的東西,或需要那些東西;他們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什么別的方法,來表示對祖先的愛情及感恩之情。-------第85頁 3.有些人曾對我們說,訂立這些禮法,主要是為活著的人,而非死人;即是說,那是為了教導子孫和無知的人孝敬仍然在世的父母?吹接械匚坏娜,侍奉過世的仍像在世的,自然是一種教訓。無論如何,他們并不想逝去的人是神,不向他們祈求什么,祝愿什么,與偶像崇拜無關,或許也能說那不是迷信,雖然最好在成為基督徒后,把這份孝心,改為對窮人施舍,以助亡者之靈。 ---第85頁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三則材料都記述了明朝社會的一些場景,你能找出哪些來? 答:祭祀孔子;祭祀祖先; (2)材料1認為孔子受到從帝王到百姓的尊敬原因正確嗎?為什么?孔子的“以言以行以文字”,你能按要求列舉一例嗎? 答:基本正確?鬃邮且宰约旱牡赖潞臀幕z產受到后人尊敬的,他是儒家創始人,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 言(一句名言)機動答案 行(一件事情)私人辦學;著書立說;周游列國 文字(一本書)《春秋》《詩經》 (3)材料2和材料3是說得同一件事情,一般中國人主要在什么季節的什么節日進行?你覺得兩則材料所說的觀點對嗎?面對今天傳統節日的傳承,你有何啟迪? 答:春季;清明節 符合中國人的祭祀目的:懷念祖先,教育后人 倡導現代孝道,重建現代倫理,是我們今天利用傳統文化推進精神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4)材料3可以看出,利瑪竇的目的是什么?他認為達到目的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你怎么看? 答:讓中國人信仰基督教。 把中國人的思想文化與基督教的信仰結合。 看法:文化交往應該在平等基礎上互相擷取,吸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