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俄國1861年改革:背景、內容、意義 美國南北戰爭:背景、經過、意義 德意志統一:背景、經過、意義 意大利統一:背景、經過、意義 日本明治維新:背景、經過、意義三、高考試題1、(·春季)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c)(1)造成資本的集中(2)擴大了國內市場(3)提供了自由勞動力(4)強化了中央集權a、(1)(2)b、(2)(3)c、(3)(4)d、(1)(4)2、(·全國)1861年,美國南部一些州建立南部聯盟,這一舉措意味著(b)a、蓄奴州數目增加b、公開分裂國家c、美國內戰爆發d、南方諸州與英國結盟3、(·上海)林肯在競選中主張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卻把宣布解放黑奴的一位將軍撤職。1862年他又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的這種策略變化表明他在此期間的最高宗旨是(a)a、拯救聯邦政府,維護國家統一b、團結黑人奴隸,戰勝南方叛軍c、放棄廢奴主張,向奴隸制妥協d、保護白人利益,堅持種族歧視4、(·上海)林肯說:“一個婦人寫了一本小冊子,結果引起了這場戰爭。”這個婦人就是斯托婦人,這本小冊子就是《黑奴吁天錄》,這場戰爭就是(c)a、美國獨立戰爭b、美西戰爭c、美國南北戰爭d、朝鮮戰爭5、(·上海)美國內戰前夕,南方種植園經濟實質上是(d)a、英國完全控制的殖民地經濟b、歐洲移民發展起來的奴隸制經濟c、種植園主經營的奴隸制經濟d、使用奴隸進行生產的奴隸制經濟6、(·廣東、河南)俄國1861年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列寧也說它是“對農民進行的殘酷的掠奪”,這主要是指(c)a、農民須用錢購買商品b、農民被迫出賣勞動力c、農民須用高價贖買份地d、農民成為商品7、(·上海)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區別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點是(a)a、改變了俄國的社會性質b、維護了貴族地主的利益c、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d、提供了對外擴張的條件8、(·全國)下列國家,在德意志統一戰爭中被打敗的是(a)a、法國b、英國c、俄國d、西班牙9、(·上海)19世紀中葉,德國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國人曾經“自下而上”干的事。這個“事”的實質是(b)a、建立地主與資產階級聯合專政b、為近代化掃除障礙c、對外殖民擴張方面取得相當成功d、滿足農民土地要求10、(·上海)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說:“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這句話強調了(b)a、容克地主控制煤鐵等礦產資源b、工業化是德國統一的物質基礎c、從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d、普魯士憑借王朝戰爭實現統一11、(·江蘇)下列有關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正確的是(c)(1)廢藩置縣,建立府、縣、道的地方體制(2)廢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權(3)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絕對忠于天皇的軍隊(4)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允許土地買賣的法令a、(1(2)b、(3)(4)c、(1)(3)d、(2)(4)12、(·全國)在歷史上,美國出現過多種形式的人口遷移,既有大量歐亞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隸貿易,還有西進運動中的國內移民。回答:(1)19世紀歐亞移民對美國經濟發展起到哪些促進作用?(2)簡要分析《宅地法》對西進運動的影響,并指出西進運動的后果。四、情景新設1、19世紀上半期,俄國社會經濟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農奴制度的阻礙b、君主專制制度的腐朽c、國內市場狹小d、自由勞動力缺乏2、與彼得一世改革相比,1861年改革的特點是a、自上而下的改革b、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c、增強了俄國國力d、改變了社會性質3、促成俄國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農奴制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b、國內自由勞動力缺乏c、資本主義工業落后d、克里米亞戰爭失敗4、近代時期用贖買方式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國家是a、英國b、美國c、俄國d、日本5、18世紀初和1861年俄國兩次大的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這報表明其a、已無力阻擋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潮流b、已意識到使國家擺脫落后追趕先進的必要性c、已看到農奴制度是俄國落后的根源d、迫于國內矛盾尖銳化,只得以改革避免革命6、1861年改革后,俄國的農民a、法律上成為自由的人b、轉化為新興工人c、必須直接支付所有贖金d、得到了原先耕種的所有土地7、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1)造成資本的集中(2)擴大了國內市場(3)提供了自由勞動力(4)強化了中央集權a、(1)(2)b、(2)(3)c、(3)(4)d、(1)(4)8、俄國1861年改革能促成社會形態變化的根本前提是a、資本主義發展b、農民斗爭興起c、地主階級擁護d、沙皇掌握實權9、直接刺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的是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極其困難b、農奴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c、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加劇了國內社會經濟危機d、農民運動風起云涌10、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自上而下地解放農奴b、發展本國資本主義c、消滅農奴制d、挽救統治危機11、說俄國1861年改革是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的主要依據是a、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b、改革是資產階級領導的c、改革是對農民進行的一場殘酷的掠奪d、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2、俄國資產階級如果對1861年改革感到滿意,主要應該因為a、廢除了封建專制制度b、獲得了自由勞動力c、擴大了國內市場d、進行對外擴張13、美國西進運動的實質是a、美國歷史上的罪惡b、對印第安人的驅逐和掠奪c、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展d、種植園經濟和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爭奪14、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矛盾的焦點是a、市場和原料問題b、保護關稅問題c、自由勞動力問題d、奴隸制存廢問題15、美國南北戰爭的成果不包括a、維護了國家統一b、解決了土地問題c、廢除了奴隸制度d、徹底消除了種族歧視16、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的南方種植園經濟屬于a、奴隸制經濟b、封建制經濟c、農奴制經濟d、資本主義經濟17、美國南北戰爭中,戰爭形勢得到扭轉,有利于北方的原因是a、北方準備充分b、北方得到國際援助c、林肯政府采取了順應民意的措施d、南方奴隸主分裂國家不得人心18、《宅地法》的實施,對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所起的作用是a、使美國的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西部b、加速了西部開發,擴大了國內市場c、種植園經濟被小農經濟所取代d、為北方勝利奠定了基礎19,美國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不同于古代奴隸制的特點是a、生產為追求利潤b、奴隸沒有人身自由c、殘酷地剝削奴隸d、奴隸一無所有20、美國內戰主要解決的問題是a、市場b、勞動力c、原料d、資本21、下列敘述與美國總統林肯的情況不符的是a、進步的資產階級革命家b、當選總統后立即宣布廢除奴隸制c、頒布《宅地法》d、曾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聯邦軍隊22、說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依據是a、維護了國家統一b、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c、消除了種族歧視d、有利于廣大農民23、美國內戰前,有人主張在西部建立“自由州”,這里的“自由州”是指a、允許自由買賣黑人奴隸的州b、禁止使用奴隸勞動的州c、限制使用奴隸勞動的州d、可以合法使用奴隸勞動的州24、林肯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限定解放黑人奴隸的范圍是a、叛亂各州的奴隸b、南方各州的奴隸c、實行奴隸制各州的奴隸d、美國所有的奴隸25、林肯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a、維護聯邦統一b、廢除黑人奴隸制c、發展資本主義d、打敗南方民主黨26、美國內戰的根本原因是a、美國人民具有革命傳統b、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性強c、奴隸制比封建制更頑固不化d、黑人奴隸制嚴重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27、美國向西部擴張領土的手段不包括a、低價贖買b、武裝顛覆c、武裝入侵d、外交訛詐28、1861年,美國南部一些州建立南部聯盟,這一舉措意味著a、蓄奴州數目增加b、公開分裂國家c、美國內戰爆發d、南方諸州與英國結盟29、美國內戰前,北方資產階級與南方種植園主沒有分歧的問題是a、原料和市場問題b、勞動者的地位問題c、向西部擴張領土問題d、關稅問題30、美國內戰前,南北雙方的主要矛盾是a、市場和原料問題b、提高還是降低關稅問題c、資本問題d、自由勞動力問題31、1858年林肯說:“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將全部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這說明a、林肯認為國家統一是最高利益b、林肯為競選總統準備向南方妥協c、林肯不主張立即廢除奴隸制d、林肯主要維護資本主義制度32、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北方取得勝利的相同原因有(1)戰爭的正義性(2)國際援助(3)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4)力量對比占優勢a、(1)(2)b、(3)(4)c、(1)(3)d、(2)(4)33、1861年美國用戰爭形式解決奴隸制問題主要是因為a、南北方矛盾顯露并不斷激化b、南方公開分裂國家并挑起戰爭c、廢奴運動日益高漲的必然結果d、林肯主張用戰爭方式消滅奴隸制34、對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相同點的歸納中,不正確的是a、引起戰爭的經濟原因都與英國有關,均與世界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b、戰爭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均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c、戰爭都帶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前者以爭取國家民族獨立為目標,后者以維護國家統一為目的d、戰爭都改變了美國的社會性質,均沖擊了歐洲國家和世界殖民體系35、俄國1861年改革與美國南北戰爭需要解決的共同問題主要是a、解放勞動力b、擴大市場c、擴張領土d、積累資本36、南北戰爭爆發后,林肯曾說:“我在這場斗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毀奴隸制。”這表明林肯a、同情黑人奴隸,反對奴隸制度b、堅持主張廢除奴隸制度c、尋找向南方妥協的借口d、把解放黑奴作為維護統一、進行戰爭的措施37、在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中均沒有解決的問題是a、土地問題b、黑人奴隸制c、種族歧視d、國家統一38、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和俄國廢除農奴制的主要不同是a、起因b、方式c、影響d、目的39、林肯在競選中主張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卻把宣布解放黑奴的一位將軍撤職。1862年他又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的這種策略變化表明他在此期間的最高宗旨是a、拯救聯邦政府,維護國家統一b、團結黑人奴隸,戰勝南方叛軍c、放棄廢奴主張,向奴隸制妥協d、保護白人利益,堅持種族歧視40、下列19世紀美國新擴張的領土中不是瀕臨太平洋的有a、俄勒岡b、新墨西哥c、阿拉斯加d、路易斯安那41、林肯說:“一個婦人寫了一本小冊子,結果引起了這場戰爭。”這個婦人就是斯托婦人,這本小冊子就是《黑奴吁天錄》,這場戰爭就是a、美國獨立戰爭b、美西戰爭c、美國南北戰爭d、朝鮮戰爭42、下列關于德意志統一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a、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b、普魯士的軍事改革、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打敗法國是統一的主因c、俾斯麥是統一的核心人物d、統一過程中的關鍵性戰役是薩多瓦戰役,1871年完成統一43、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主要表現在a、市場條件b、技術條件c、勞動力條件d、資金條件44、在爭奪德意志統一領導權及統一過程中,普魯士能夠戰勝奧地利并完成統一的的最基本條件是a、俾斯麥堅持用鐵血政策實現統一,軍事強大 b、普魯士據有德意志有利的戰略地位,與歐洲市場有密切的聯系c、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d、普魯士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實力雄厚45、19世紀德意志統一的主要動力是a、統治階級的野心勃勃b、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c、經濟發展的強烈要求d、民族意識的日益高漲46、一位偉人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的進步事業……,這一事業指a、阻止奧地利的回歸b、戳穿俄羅斯的覬覦c、抗擊法蘭西的入侵d、完成德意志的統一47、19世紀中期,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是a、封建君主制度b、國家四分五裂c、國內資源匱乏d、強大鄰國的威脅48、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普魯士先后同哪些國家發生過戰爭?a、丹麥、法國、俄國b、奧地利、丹麥、法國c、法國、俄國、英國d、丹麥、奧地利、法國49、俾斯麥推行“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的目的是a、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b、使普魯士勢力得到延伸c、把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d、打敗法國,取得歐洲大陸霸權50、有人認為德意志的統一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其涵義是a、爭取民族獨立b、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c、爭取民族的自強與振興d、反對外來壓迫的戰爭51、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后,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其目的是a、為武力解決問題創造有利條件b、爭取歐洲各國支持德意志統一c、以外交手段解決國際爭端d、擴大普魯士的影響,力爭不戰而勝52、19世紀中葉,德國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國人曾經“自下而上”干的事。這個“事”的實質是a、建立地主與資產階級聯合專政b、為近代化掃除障礙c、對外殖民擴張方面取得相當成功d、滿足農民土地要求53、下列國家,在德意志統一戰爭中被打敗的是a、法國b、英國c、俄國d、西班牙54、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說:“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這句話強調了a、容克地主控制煤鐵等礦產資源b、工業化是德國統一的物質基礎c、從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d、普魯士憑借王朝戰爭實現統一55、19世紀中期,日本幕府統治面臨全面危機,其中促使危機進一步加劇的事件是a、天皇要求將軍歸還政權b、中下級武士形成倒幕派c、美國叩關,西方列強紛紛侵入d、明治政府成立56、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這里的“轉折”是指日本a、結束了幕府統治的歷史b、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歷史c、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d、走上了軍國主義擴張的道路57、明治維新諸措施中,最能體現新興地主要求的是a、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b、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c、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d、推行“文明開化”政策58、明治維新的措施“廢藩置縣”主要是為a、消滅幕府殘余勢力b、推行對外開放政策c、消滅地方割據勢力d、確立君主立憲政體59、明治維新中“文明開化”政策的核心是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廢除身份制度實現形式上的平等c、提倡武士道精神,實現民族振興d、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60、與俄國1861年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是a、改革前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b、先革命后改革c、改革后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d、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61、1853年前的日本社會和1840年前的中國社會的相同點不包括a、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處于萌芽狀態b、封建社會處于沒落時期c、處于閉關鎖國狀態d、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威脅62、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不包括a、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b、由半封建割據狀態轉變為中央集權國家c、封建等級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d、資本主義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63、日本明治維新措施中,對日本可持續發展最為有利的是a、廢藩置縣b、承認土地私有c、推行征兵制d、大力發展近代教育64、19世紀中期,日本幕府統治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b、農民反幕府斗爭興起c、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d、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65、構成日本倒幕派的主體是a、新興地主b、高利貸者c、中下級武士d、西南諸藩的大名66、明治維新的根本目的是a、鏟除幕府的統治b、發展資本主義c、鞏固天皇為首的新政權d、建立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67、明治維新措施“廢藩置縣”中的“藩”是指a、將軍的領地b、大名的領地c、天皇的領地d、武士的封地68、明治維新有關土地問題的規定是a、土地國有b、禁止土地買賣c、農民高價贖買土地d、從法律上保障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允許買賣69、下列關于明治維新在經濟方面的內容敘述不正確的是a、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b、廢除土地買賣的法令,統一征收地稅c、廢除國內重重關卡和行會制度d、發展重工業70、明治維新前,對幕府統治不滿,屬于剝削階級但又不是統治階級的是a、天皇b、大名c、中下級武士d、新興地主71、“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日本明治政府決定a、廢藩置縣,取消武士特權b、推行“文明開化”政策c、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d、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72、日本“文明開化”政策的最主要內容是a、廢除封建身份制度b、允許不同階層的人通婚c、引進西方先進技術d、提倡西方文化,發展近代教育73、德國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后都保留和發展了a、君主立憲制b、軍國主義c、封建地租制度d、行會制度74、日本明治維新與美國內戰對本國經濟發展所起的共同作用是a、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b、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c、統一了國內市場d、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75、下列有關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正確的是(1)廢藩置縣,建立府、縣、道的地方體制(2)廢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權(3)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絕對忠于天皇的軍隊(4)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允許土地買賣的法令a、(1(2)b、(3)(4)c、(1)(3)d、(2)(4)76、與中國戊戌變法相比,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成功的有利條件不包括a、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b、列強集中力量侵華c、倒幕派掌握了政權d、西方資產階級幫助扶植改革派77、明治維新的下列改革措施,動搖和瓦解幕府統治基礎的是a、廢藩置縣,取消舊統治階級特權b、廢除買賣土地禁令,承認土地私有c、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d、推行“文明開化”政策78、明治維新成功的前提是a、商品經濟發展b、大名態度的轉變c、武裝倒幕的勝利d、武士階層的參加79、19世紀中后期日本明治維新得以成功而中國戊戌變法卻歸于失敗。其根本原因在于兩國a、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b、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c、資產階級力量不同d、民族危機程度不同80、明治政府在土地方面的改革不包括a、承認土地私有b、禁止土地買賣c、統一征收地稅d、允許土地買賣81、19世紀中期首先打開日本大門的是a、美國b、英國c、俄國d、法國82、下列關于武裝倒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倒幕運動缺乏群眾基礎b、倒幕形式是武裝奪權c、倒幕派以中下級武士為主d、倒幕的結果是幕府統治被推翻83、日本在倒幕運動之前,其國家體制是a、天皇專制b、君主立憲制c、共和制d、幕藩體制84、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曾利用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下列史實不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a、英國正在對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b、美國忙于內戰和戰后的重建c、德意志正忙于統一d、法國被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困擾85、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政治保障是a、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統治b、西方列強支持c、工業革命推動d、幕府交出政權86、下列選項不能體現“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是a、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b、德意志帝國的建立c、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d、巴黎公社的成立87、明治政府采取的經濟改革措施不包括a、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b、開辦工廠,扶植私人企業c、修建鐵路,興辦郵電事業d、實行土地國有,嚴禁土地買賣88、明治維新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a、發展工商業b、確定土地私有c、廢藩置縣d、新政權以天皇為首89、閱讀下列材料:在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總司令格蘭特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從1862年11月至1863年4月,指揮部隊一連發動了五次進攻,均被南方軍擊退。于是許多人對格蘭特的作戰計劃甚至對他的指揮能力都產生了不滿和懷疑。一批批來訪者和雪片似的信件紛紛勸告林肯以國家利益為重,務必撤掉“經常在戰場上喝得酷配大醉”的格蘭特。有一次,紐約市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求見總統,照例又把格蘭特縱酒誤事導致進攻失利等等陳詞濫調重復了一通。林肯耐心地聽完他的話,故意擺出一副嚴肅的樣子,問道:“神父,你能告訴我格蘭特將軍的酒是從哪兒弄到的嗎?”那位牧師被問得很尷尬,支支吾吾地說不知道。林肯又說:“我感到十分遺憾,要是你能告訴我的話,我一定指示軍需總局局長去大量采購這種酒,把它分發給我們那些至今尚未打過一次勝仗的將軍。”說罷,林肯哈哈大笑起來。打這以后,再也沒有人在他面前說格蘭特的壞話了。正是在林肯的絕對信任和全力支持下,格蘭特將軍方得以專心致志、一步一個腳印地實施他的圍城計劃。他的部隊原來只有4萬人左右,6月間增加到7.l萬人。格蘭特調兵遣將,在維克斯堡周圍挖掘了長達7英里的層層戰壕,形成了鐵桶般的包圍圈,同時,波特將軍的70艘戰艦也密布河上,斷絕了敵軍的退路。經過40多天的圍困戰,守將彭伯頓果真像以前說過的那樣把最后一條狗也殺來充饑了,最后,只得讓部下以老鼠、嫩樹枝和樹皮充饑。餓癟了肚皮的南方軍士兵們連站都站不穩,哪有力氣打仗?捱到7月4日這一天,同樣餓得眼前發綠、心里發慌的彭伯頓中將只好扯起了白旗,率部無條件投降。1864年3月8日,林肯電召格蘭特來到華盛頓,正式授予他美利堅合眾國中將軍銜,并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格蘭特獲此殊榮,自然知道自己肩上責任的分量。他很快理清了自己的思路,針對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向林肯提出了一個“全線出擊”的戰略行動計劃:巴特勒將軍溯詹姆斯河而上,格蘭特和米德渡過拉皮丹河,西格爾將軍溯謝南多亞河而上,艾夫里爾將軍開辟西弗吉尼亞戰場,謝爾曼和托馬斯從查塔努加向前推進,班克斯將軍則溯雷德河而上,向得克薩斯進軍。格蘭特向林肯解釋說,各支部隊都將連續不斷地向敵軍發起猛烈進攻,破壞其鐵路和軍需供應站,“即使不用其他辦法,僅僅靠一場消耗戰,也可以把敵人的人力、物力消耗殆盡。”這項計劃的關鍵所在是格蘭特在東線,謝爾曼在西線,形成一把巨大的鐵鉗,等到兩軍最終會師時,就可以把南部同盟夾得粉身碎骨。格蘭特的行動計劃與林肯原來一貫堅持的主張簡直是不謀而合,這使他備感欣慰,同時也決心盡一切努力當好格蘭特的后盾。一天,當陸軍部長斯坦頓跑來告狀,指責格蘭特越權抽調大批衛戍部隊去前線,致使華盛頓處于危險的境地時,林肯板著面孔說:“部長先生,你知道我們盡力指揮這支部隊已將近三年了,但我們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因此我們從千山萬水之外把格蘭特先生調來幫助我們指揮這支軍隊,所以我想我們最好還是讓格蘭特先生按照他自己的主意去干。”林肯還時常以格蘭特的“總征兵官”自居且引以為榮。在一次群眾集會上,他向臺下萬頭攢動的聽眾們高聲問道:“如果我發現一旦把大量的兵員和物資立刻送到前方,就能使格蘭特將軍勢如破竹地向前推進,那么你們愿意給我提供這些兵員和物資嗎?”群眾高呼:“愿意!”林肯接著說:“那就請準備好,我正在等候著這樣一個機會。”隨著格蘭特的地位、聲望日益提高,民主黨人放出風聲說準備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于是有不少好心的朋友提醒林肯要提防格蘭特。對此,林肯一笑置之,絲毫不往心里去,相反他卻不止一次地說:“如果格蘭特能拿下里士滿,就讓他當總統好啦。”他還說:“如果格蘭特將軍當總統能更有利于鎮壓叛亂,我贊成他來當。他會忠于我們解放黑人奴隸和使用黑人士兵的政策,如果這項政策得以貫徹,誰當總統都一樣。”林肯的襟懷坦蕩,大公無私,類皆如此。在前線,格蘭特將軍既不擔心兵員,也不吝惜彈藥,因為這一切都會由林肯總統在后方料理齊備并源源不斷地供應上來。上述材料凸顯了林肯哪些方面的優秀品質?你能總結一二并說說如何做林肯那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