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毛澤東思想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毛澤東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理論成果及論述;
(2)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產生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精;
(3)探究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產生的影響以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現實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引導學生自找資料,關于毛澤東的生平和革命活動,感受毛澤東思想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深遠影響。
(2)列表歸納總結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程。運用情景再現、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探索毛澤東思想的產生過程,認識毛澤東思想是從革命實踐中產生的,并經過以后的實踐檢驗證明了其正確性,說明理論來源于實踐且指導實踐的道理,使學生明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并進而培養學生勇于實踐的意識。。
(2)通過引導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產生的背景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毛澤東思想的產生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經過;毛澤東思想的內容。
難點: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從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程、毛澤東思想的影響兩個角度對毛澤東思想作了闡述。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表明,她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當中國的大門開始被西方的炮艦強行打開的時候,西方產生了兩個偉大的人物: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歐洲大地上研究調查,批判地吸收人類思想文化上的優秀成果,從而創立了一個嶄新的科學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幾十年后,列寧根據俄國的實際,創立了關于帝國主義的科學理論,領導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他的理論、思想和實踐就是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的炮聲震驚了古老的中國,不久,在世界東方的中國,又出現了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毛澤東。毛澤東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不僅僅在于他領導了中國人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更在于他給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毛澤東思想。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一、基本概念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的豐富經驗進行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二、毛澤東早期的革命活動:
1、1918年在長沙創辦新民學會,把“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宗旨。
新民學會是1918年4月14日在長沙組織的進步團體,宗旨是“改造中國與世界”, 主要發起人是毛澤東和蔡和森。在“五?四”運動浪潮中,新民學會組織和領導了湖南各階層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還領導了驅逐鎮壓“五?四”運動的軍閥張敬堯的運動。“五?四”運動后,由于大多數會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和勞工運動,思想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學會宗旨被修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這是新民學會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