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毛澤東思想
2、五四運動時期,(書上的表述是錯誤的,準確的是1919年12月18日),毛在北京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接觸共產主義書籍;后回到湖南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3、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
三、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近代中國社會歷史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是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不斷探索的結果。
1、毛澤東思想產生的背景:
(1)現實需要: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不斷受挫,需要新的科學理論。
(2)階級基礎:辛亥革命后,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社會新生的生產力迅速增長,工人階級的隊伍進一步壯大,工人運動不斷發展,這就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階級基礎;
(3)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后期開始,特別是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4)實踐基礎:以毛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實踐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
(5)國際條件: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威力,在歐洲與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 國家中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使馬克思主義通過蘇維埃俄國傳到了中國,這就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國際條件。
(6)主觀因素:毛澤東長期革命實踐和對國情的正確分析。
2、毛澤東思想的發端:-----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
(1)、標志:調查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發表
(2)、內容:在上述文章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及同盟軍的問題。他指出,無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3)、意義:從理論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領導者、同盟軍、革命對象等問題。
3、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即1927~1937年)
(1)、背景:
①國民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即要堅持黨的領導,進行武裝斗爭。
②中國革命走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斗爭,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結果起義一再失敗。說明中國不能照搬照抄俄國模式,必須走適合自己的路(p83歷史縱橫)。
(2)、實踐與理論: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在文家市作出重大決策,轉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相繼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創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提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的政權”的革命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即在堅持共產黨領導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和武裝斗爭結合起來。
(3)、意義:打破了俄國革命模式,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創舉,也是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標志,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