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背景:民族階級矛盾尖銳 爪哇人民起義 阿富汗人民起義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表現 中國太平天國運動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尖銳 直接原因: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義 主力:土兵 領導:封建王公 中心:占西
特點:反殖反封 評價 失敗原因:沒有先進階級領導,殖民者軟硬兼施 性質:民族解放運動 意義:三、高考試題1、(·全國)在19世紀的亞洲革命風暴中,民族解放運動比較常見的特點是(a)a、同時反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b、軍隊中的土兵是運動中的主要力量c、由最高統治者擔當運動領袖d、建立起民族獨立國家2、(1993·全國)簡述工業革命的后果,并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四、情景新設1、亞洲革命風暴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亞洲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亞洲c、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d、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2、下列哪次起義不是反抗英國殖民者?a、爪哇人民起義b、阿富汗人民起義c、伊朗巴布教徒起義d、印度民族大起義3、亞洲革命風暴最突出的特點是a、波及東亞、南亞、西亞廣大地區b、大多具有反殖反封的雙重性質c、由農民領袖或王公貴族領導d、幾乎都打著宗教的旗號4、印度民族大起義中,許多王公成為起義的領導者,這說明a、起義以反殖民統治為主要目的b、起義具有反殖反封的雙重性質c、封建王公已演化成資產階級d、印度這一時期不存在階級矛盾5、在1857—1859的印度民族起義中a、在德里成立了起義領導機構b、國民大會黨起了領導作用c、印度農民是起義軍的主力d、英王代替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6、亞洲革命風暴失敗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先進階級領導b、國內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c、缺乏統一的指揮d、起義軍內部出現了分裂7、在印度民族起義打擊下,英國宣布印度歸英國政府直接管理,這實質上反映了a、英國政府在與東印度公司的斗爭中獲勝b、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加強c、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d、英國改變了在印度的統治策略8、在19世紀的亞洲革命風暴中,民族解放運動比較常見的特點是a、同時反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b、軍隊中的土兵是運動中的主要力量c、由最高統治者擔當運動領袖d、建立起民族獨立國家9、以下對亞洲革命風暴期間亞洲國家社會發展狀況的認識不正確的是a、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遭到嚴重破壞b、民族資產階級已發展為新的力量c、封建統治階級大多屈服于殖民勢力d、亞洲國家經濟逐漸淪為西方附庸10、亞洲革命風暴首先爆發的地區處在下列哪一國家的統治下?a、荷蘭b、英國c、法國d、俄國11、伊朗巴布教徒起義后采取的經濟政策是a、平分土地b、平分財產、共餐制c、土地公有d、沒收教會土地12、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a、印度土兵是起義軍的主力,英王代替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b、民族資產階級的國民大會黨起了領導作用c、德里是全國起義的中心,人民群眾是起義的核心力量d、起義烈火席卷了整個印度13、印度土兵參加民族大起義的根本原因是a、生活待遇惡劣b、宗教信仰受到了殖民官吏的褻瀆c、受到革命情緒的感染d、民族壓迫與宗教歧視激起反英情緒14、英國殖民當局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所采取的方式不包括a、擴大土兵隊伍b、分化起義陣營c、加大鎮壓力度d、拉攏封建王公15、亞洲革命風暴中,印度人民把斗爭矛頭指向殖民統治者,而中國人民則指向本國封建勢力,這主要是由于兩國哪一方面的差異導致的?a、革命任務b、社會主要矛盾c、侵略者采取的政策d、領導階級16、下列關于亞洲革命風暴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民族資產階級開始領導運動b、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掠奪c、具有反殖反封雙重性質d、由于多種原因,結果都失敗了17、19世紀上半期,占有菲律賓的殖民國家是a、美國b、英國c、西班牙d、荷蘭18、伊朗巴布教徒起義的矛頭直接指向a、外國侵略者b、本國傀儡c、本國封建統治者d、財產的不平均現狀19、19世紀中期,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是a、反對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b、反對封建統治的民主革命c、反殖反封的民族解放運動d、具有宗教色彩的民族戰爭20、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根本原因是a、英國殖民者克扣土兵的薪餉b、英國對印度的大肆掠奪與高壓統治c、土兵生活待遇十分惡劣d、英國殖民者侮辱土兵的宗教信仰21、關于亞洲革命風暴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都具有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b、屬于舊式的農民戰爭c、運動集中、普遍d、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22、1848年,印度總督宣布沒有直系子女的王公死后,其領土轉屬東印度公司,這一規定導致的最本質的影響是a、印度人口激增b、東印度公司的財富劇增c、印度許多封建王公與英國殖民當局的矛盾激化,倒向起義者一邊d、英國公開掠奪印度的土地23、下列關于印度民族大起義與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不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領導力量主要是當地的封建王公b、斗爭對象主要是英國殖民當局而非本國封建王朝c、起義的主力是土兵而非農民d、表現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24、導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a、英國的分化政策b、王公貴族叛變c、英軍的鎮壓d、印度人民力量弱小25、在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的過程中,英國從哪些國家抽調軍隊前來鎮壓?a、中國和朝鮮b、中國和緬甸c、伊朗與緬甸d、伊朗和中國26、西方史學界有人認為,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主要是為某些心懷不滿的王公所利用的一次軍事暴動”。下列對這一觀點評論不正確的是a、是錯誤的,沒有看到起義的全民性b、有合理成分,基本上認識到了問題的實質c、混淆了現象與本質的關系d、沒有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和根本原因27、關于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性質,由始至今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主要有三種:1、認為是兵變,或封建王公叛亂。這主要是英國殖民當局及持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觀點的學者的看法。最早把它說成兵變的,是英國內閣印度事務大臣斯坦利。他在大起義爆發后向議院報告時定了這個調子,目的顯然是要抹煞這個重大事件的政治意義和民族性質,掩飾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統治者的尖銳對立。當時雖然有些政治人物認為兵變一說不能概括事件全貌,但也只把它說成是封建王公和軍隊的共同叛亂,至多承認有群眾參加。迪斯累利嘩眾取寵地把它稱為“民族起義”,但他的意思仍指封建主煽動的有群眾參加的叛亂。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盡量縮小、沖淡起義的政治影響。英國御用學者后來就這次起義寫了不少大部頭著作,雖說是打著學術研究招牌,也都是鼓吹這一曲調。其代表作包括希爾頓的《印度兵變》、凱伊的《印度士兵戰爭史》、凱伊、梅爾遜的《印度兵變史》等。這些書都千方百計美化英國統治,把起義的原因說成是:當局實行的進步的行政改革、社會改革和軍隊制度的改革,遇到了印度各種落后保守勢力的抵抗,“少數心懷不滿的貴族分子與僧侶”利用涂油子彈的荒誕故事,“煽動土兵為他們火中取栗”。總之,這種觀點顛倒黑白,把英國殖民統治說成是進步力量的代表,而把印度入民的一切反抗都說成是落后勢力的垂死掙扎,是“老印度的最后哀鳴”。這一派觀點至今沒有多大變化。近年來出版的新的論述起義的著作在提法上雖有差別,但本質相同。英國資產階級學者寫的印度史基本上都是這種格式。其它西方國家資產階級學者大致同此觀點。 2、認為是民族起義或民族獨立戰爭。前已指出,最先作出是民族起義判斷的是馬克思。他是在起義爆發不久得出這個結論的。除了講到印度士兵和封建主參加起義外,他還特別指出:“像孟加拉軍內部所發生的那種廣泛的密謀,沒有當地居民的暗中同情和支持,是不可能那樣大規模地實現的。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同英國人在籌措軍隊給養品和運輸工具方面所遭到的巨大困難……說明農民對他們沒有好感一樣”。可見,馬克思講的民族起義是指包括廣大下層人民群眾參加的各階層共同的反英起義。他對這種起義的正義性是充分肯定的。 印度秘密革命組織活動家維·薩瓦爾卡1908—19xx年寫的《1857年獨立戰爭》一書,把這次起義稱為第一次印度獨立戰爭,指出它是印度全民族共同進行的革命戰爭,高度估價其進步歷史作用。他是最早認為這次起義實際上是民族起義的印度人之一。 現在在印度已有不少學者持這種觀點。 我國學者也都持這種觀點。 3、還有一種介于以上兩種觀點之間的中間觀點,其論斷又各不相同。印度學者中有許多人的看法屬此類型。有的認為它前期是兵變,只是在發展過程中,在局部地區才轉變為群眾起義;有的認為它具有起義性質,但又說它是“封建主的變亂”;有的同意它是獨立戰爭,但不同意把它稱為民族起義或民族獨立戰爭,認為當時印度沒有形成為民族,談不到受民族主義感情鼓舞;還有的認為,起義未擴及全國,故不能稱為民族起義。在論及起義原因時,這一類觀點與前述第一類觀點不同,大都認為起義是由英國殖民者的剝削壓迫政策造成的,對起義的正義性基本肯定。但對其客觀作用的估價,則隨著對其性質判斷的側重點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有基本肯定的,也有基本否定的。 以上三類觀點拋開第一類不談,后兩類中究竟哪一種更符合歷史實際,應該說是前一種。斷定它為民族起義是有充分理由的。 民族起義是指各階級(不一定全部)共同進行的以推翻外國統治為目標的起義。它是民族矛盾的總爆發,在近代,通常發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沒有民族起義,只有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殖民地之所以有民族起義,是因為這里由外國殖民侵略者直接統治。殖民統治者不只是壓榨人民,也損害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條件下,會促使他們和下層人民一起結成統一戰線,共同發動反殖起義。當我們把一個起義稱為民族起義時,當然也考慮到它的規模。不過一個起義的性質并不決定于規模,而是決定于它所要解決的矛盾。 印度大起義就是這種情況。殖民政策的新階段打擊了農民、手工業者,也損害了印度士兵和部分封建主的利益,這就促使他們聯合起來。封建主看到要恢復自己以往的地位就要趕走英國統治者。下層人民則認為恢復自己國家獨立,自己的經濟地位才能改善。士兵反映了下層人民要求,另外他們所受的歧視也使他們向往獨立。這樣,盡管有不同利益,在趕走英國人,恢復獨立這點上一致起來。斗爭的進程正是圍繞這個總目標進行:摧毀殖民政權,建立民族政權;老地主、農民分別奪回被兼并土地,而不是一般地反對封建勢力;打擊買辦商人高利貸者,認為他們是英國剝削印度人民的幫兇。這種民族起義在當時由封建主領導是由起義性質本身決定的。起義既以恢復獨立為目的,既是由下層人民和封建主進行,還保有政治勢力的封建主就比下層群眾有更好的條件掌握領導權。在這種起義中,下層人民并不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權,當時的主要矛盾不是農民與封建主的矛盾。如果要建立農民政權,封建主就不會和他們結盟,也就不會是民族起義的性質了。 在殖民地,資產階級固然能領導民族起義,封建主在資產階級出現前是否也可能領導民族起義呢?也能。一些學者以印度當時還沒有形成民族為由,反對民族起義的提法,這是只把資本主義民族看作民族,把民族和民族發展的資本主義階段混為一談了。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個歷史的范疇,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恩格斯曾仔細考察印地安人、雅典人怎樣由部落發展為民族和國家的過程。馬克思在論述中國、印度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把這些國家的人民稱為“東方民族”,“古代民族”、“比較不進步的民族”、“資本主義前的民族”。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并不認為資本主義出現前就沒有民族存在。他們認為民族是個發展過程,在資本主義出現前是前資本主義的民族。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民族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把關于民族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但他認為民族形成只是“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這就把民族的范圍狹窄化了。所以他提出的民族定義主要是指資本主義時期開始形成的民族。資本主義的民族在十九世紀中期的印度確實還沒有形成,當時還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但是不能因此就說,印度當時根本沒有形成民族。事實是,在英國入侵前,印度已經形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當時是處在民族發展的封建主義階段中,屬于封建主義的民族。關于封建主義民族形成的要素,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同樣是適用的。當然,如果和資本主義民族比,無論就哪一個要素說,封建主義民族都遠不如資本主義民族成熟,這也就是它的成員民族觀念薄弱,它本身時常發生分裂的原因。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又會重新組合,重新由分裂走向統一。十九世紀中期,印度社會經濟條件已經和英國入侵前有很大不同了,外國資本的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結構的出現,使印度民族開始向形成資本主義民族的方向發展。但是,這個發展是不平衡的。在北印度、中印度,資本主義結構還極少出現,老的封建主還有相當勢力,保留在人們頭腦中的封建主義觀念還很強,因此,在這里,各階級的仇英情緒最后爆發為由封建主領導的民族大起義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這次起義之所以打出恢復莫臥兒帝國的旗號,其推動力就來自一種封建的民族主義觀念。這種觀念不僅存在于封建主身上,也存在于人民群眾中。革命士兵和下層人民最先推出莫臥兒皇帝,固然是出于動員全國力量的策略考慮,但不能否認,這也反映了他們的一種觀念,即認為只有封建君主才有資格號令全國,只有恢復莫臥兒皇帝權力,起義才名正言順。這不正是封建民族主義的觀念嗎?至于起義的封建主,封建民族主義本來就屬于他們的思想體系,所以當莫臥兒旗號打出后,許多人很快接過來。宣布他們在本地區建立的起義政權是莫臥兒的地方政權。不能認為他們都出于真心,但他們要這樣做(也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如那那·薩希布加冕為帕施華)。這一則是順應革命大勢,二則也因為封建民族主義觀念是封建主的思想武器,緊緊抓住這個武器,不但利于完成實現民族獨立的任務,也利于掌握群眾,駕馭局勢,確保封建主從起義中得到最大好處。這樣,莫臥兒的旗號就成了這次起義的主要旗號,封建民族主義也就成了這次起義的指導思想。 可見,這確是一次民族起義,也有民族主義感情的鼓舞。不過由于受當時印度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這種民族主義還是封建主義的,和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不同。起義者當時還提不出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目標,而只能提出恢復莫臥兒王朝的統治。然而,封建民族主義也是民族主義,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起義也是民族起義,目的也是要恢復祖國的獨立,在這點上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又沒有什么不同,這是不能不承認的。只有把握住這個本質,才能對起義本身的各種現象,對它的結局和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對于上述關于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性質的分歧和論述,你有什么看法?不妨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