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2).“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背景(原因)
結合課本,請學生先思考、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幻燈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xiàn)實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xiàn)觀點各異的現(xiàn)象;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xiàn)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經(jīng)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三,科技上的進步。在天文學﹑數(shù)學﹑光學﹑醫(yī)學等科學技術的進步下,人們的精神生活及物質生活得到了豐富與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第五.學術自由的氛圍。新的統(tǒng)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3. 諸子百家
(1)墨家——墨子簡介
墨子(約前468—前376),墨家創(chuàng)始人,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代表作《墨子》。
資料鏈接: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
(戰(zhàn)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饑寒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
尚賢者,政之本也。……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 ——《墨子》
提問:從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觀點嗎?答案:兼愛、非攻、尚賢
(2)道家——老莊
老子,傳說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詳。春秋晚期楚國人。
資料鏈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從資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觀點:“道”是本原,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樸素辯證法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資料鏈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從資料分析莊子觀點:繼承發(fā)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間萬物都看做相對的
(4)法家——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資料鏈接:以法為本,法不阿貴。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從上述資料分析韓非子觀點:答案:以法治國 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4. 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影響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5.列表法小結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