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薄伽丘和莎士比亞對人性的理解比較
莎士比亞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而薄伽丘集中于人的本能方面
這說明了文藝復興也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
人文主義的內涵?
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主要訴求。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否定絕對權威,肯定人的價值和人的力量;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世幸福、財富、快樂;反對宗教束縛,崇尚個性、自由、平等;反對愚昧無知,推崇理性、科學、知識。
(五)意義
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它打擊了宗教神學,促進了人的解放,復興了人文主義精神。宗教改革是一場廣泛、深遠的社會改革,是文藝復興在教會內部的發展,是人文主義的延續。其弘揚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放射著不朽的光輝!
1、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2、促進了文藝的發展,產生眾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3、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人意識的覺醒。
【過渡】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地方,人們開始用自己的眼光探索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奧秘。隨著人們對教會迷信的打破,人們對教會的高壓統治也越來越不滿,最終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發生,首先發生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運動。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藝復興在歐洲的影響;
(2)羅馬天主教廷對德國的剝削和壓迫;
(3)1517年,教皇在德國出售贖罪券
2、開始:《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扮演教皇特使(甲)和馬丁•路德(乙) 進行一場辯論 :
甲:只要買贖罪券的錢幣落進錢柜叮當一響,那個罪人的靈魂就從煉獄直飛天堂,快給錢吧。
乙:“當錢幣投入錢柜叮當響時,增加的只是貪婪愛財的欲望,而不是靈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有靠終生懺悔才是基督的正道。”
甲:“圣禮”是把上帝的恩典傳授給圣徒們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沒有我們尊貴的主教和教士你們的靈魂就永遠不能得到上帝的饒恕
乙: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真誠懺悔都可以直接和上帝發生關系而無須教會和主教,信仰的唯一依據就是《圣經》,信仰耶穌就能得救
甲:教皇敕令:命令你在60天內收回《九十五條論綱》,否則你們這些異教徒一定會被處死!
乙: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見(撕毀敕令)
教皇在德國的特使回去報告教皇說“十分之九的德國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數高喊:‘羅馬教廷該死!’ ”
[概括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觀點]
3、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觀點
(1)信仰耶穌就可得救,“因信稱義”。
(2)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
(3)最高權威來自于《圣經》, 而非羅馬教會。
(4)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
4、路德教與舊教相比的變化:
(1)神職人員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禮拜;
(2)摒棄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組成的教會制度否認他們是通向天國鑰匙的掌管者;
(3)廢除了修道院制度,堅持教士有結婚的權利;
(4)簡化了宗教禮儀,鏟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間的隔閡。
(5)新教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認為教會應從屬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