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1.教學設計關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學。為培養學生勇于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教師首先采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回憶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例如,秦國是在什么歷史背景下開始變法的?商鞅變法怎樣剝奪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和既得利益?然后進入本課學習。貴族保守勢力是怎樣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商鞅是怎樣針鋒相對進行斗爭的?請學生閱讀教科書回答。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同時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么精神?我們應當怎樣學習商鞅?由學生各抒己見。“富國強兵的秦國”一目,教材出示【資料回放】、兩幅歷史圖片、【歷史縱橫】,展示了商鞅變法后秦國國富兵強的史實。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材料,讓學生思考分析這些材料,并從中獲取歷史信息。如【資料回放】提供了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使秦國國力增強,一躍而成為當時先進國家的信息。兩幅歷史圖片可由學生說出其提供的歷史信息,教師要特別指出,秦國虎符國君和將領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國君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在學生學習【歷史縱橫】之前,可播放秦軍驍勇善戰的音像資料,再現當時的歷史情景。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秦軍驍勇善戰的原因是什么?秦軍驍勇善戰的歷史作用怎樣?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學。“變法的歷史局限”一目,教師可結合【學思之窗】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商鞅變法有何歷史局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局限性?如何一分為二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讓學生在探究這些問題時,對商鞅變法完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此項認識,可作為本課的小結。2.教學案例案例一 在學習“商鞅之死”這一目時,教師可以這樣總結:商鞅之死是商鞅個人的悲劇,也是改革家的悲劇。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要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進程為標準。改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會遇到種種舊勢力、舊習俗的阻撓和反對,會付出沉重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商鞅盡管已經逝去,但他給我們后繼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改革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國家才會有光明前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改革,與時俱進;要想改革成功,我們必須像商鞅一樣,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樂于獻身于光輝的改革事業;我們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案例二 在學習“富國強兵的秦國”一目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出示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史記》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廢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由學生閱讀材料,結合相關知識,分組討論,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加以評價。案例三 在介紹變法的歷史局限性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這里有段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請大家評判一下。他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個謀反的罪名。(學生暢所欲言,后教師總結)司馬遷的觀點不對,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不能依據他的個性天賦,而應當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但商鞅變法處在新舊歷史交替時期,不可避免帶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