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6.日本早期對外擴張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軍國主義勢力發展極快,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朝鮮、中國首當其沖,深受其害。1870年日本外交官佐田白茅在給政府的建議《征韓論》中就暴露了其野心。佐田白茅稱:“全皇國(指日本)為一大城,則若蝦夷(指北海道)、呂宋(指菲律賓)、中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中國臺灣可唾手而得矣。”
1874年,日本派軍隊約4千人侵略中國臺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兵到臺抗擊日軍。美英向清政府施壓,清朝與日本簽約,賠50萬兩白銀,實際上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控制。琉球國王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置之不理。1879年日本廢琉球國王,改琉球為沖繩縣,吞并琉球。
1876年日本迫使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82年又簽訂《仁川條約》,加緊侵朝。1894年日本又發動侵略中國戰爭,割占臺灣省,朝鮮半島從中國“獨立”,實際受日本控制。19xx年,日本又參加了八國聯軍,與英法俄美德奧意共同侵略中國。第二年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
1904~19xx年,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附近發生戰爭,結果日本奪得中國東北南部的控制權,割占庫頁島南部。19xx年日本又迫使朝鮮簽訂保護條約,控制了朝鮮內政、外交、軍事、立法、司法等方面權力,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19xx年,日本勾結朝鮮賣國賊總理大臣李完用,簽訂《日韓合并條約》,迫使國王李熙承認。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鮮。
【方法指導】
1.生產力發展再次引起社會變革
19世紀晚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蓬勃發展起來。生產規模擴大,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新機器、新交通工具、新能源、新動力、新通訊工具的出現使整個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化。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出現。新的無產階級出現,使工人隊伍繼續擴大。西方國家形成帝國主義。亞非拉地區進一步遭到侵略,成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世界納入到一個大市場中,加強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復習時,可結合政治課上的理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加深對該問題的認識。
2.把中國近代史相關史實與本章內容結合復習掌握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在世界大變動大發展的局勢下,中國歷史也呈現許多新情況,如:維新思想發展,反帝義和團運動、實業救國、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帝國主義加緊侵華(侵略戰爭、資本輸出、瓜分狂潮等)。這些是與帝國主義形成、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列強加緊侵華等密切相連的。復習時,可把已有的中國近代史史實與世界近代史第四章內容結合起來,中外歷史形成一個整體,一個全面的世界近代歷史。這樣結合起來,也等于又把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復習了一遍。
3.注意抓住帝國主義國家特點,分析原因和影響
教材介紹了英、法、美、德、日、俄等6個帝國主義國家形成時期的特點。復習時要分析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和影響。以英國為例:英國占有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曾經擁有世界霸權,工業生產曾超過法、德、美三國之和。列寧稱之為“殖民帝國主義”。德國生產發展和統一以后,向英國霸權挑戰;英國殖民地人民不斷斗爭削弱英帝國的力量。所以,在英、德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間發生了世界戰爭;印度、埃及、愛爾蘭等人民的斗爭又打擊了英國,縮小了英帝國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