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埃及
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提示:上述兩個觀點其實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包稅制的兩個不同層面:一是賦稅制度,二是土地制度。
奧斯曼素丹只關心在埃及的統治和收繳的賦稅,包稅制實行后,馬木路克為獲得和確保其包稅權,必須向奧斯曼政府提前預付一年的土地稅。這樣,奧斯曼素丹以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確保了它在埃及地區的賦稅收入。
但是,馬木路克獲得包稅權后,實際上在包稅區內不僅控制了土地,還控制了農民的人身自由。馬木路克在其包稅區內肆意剝削和壓迫農民,農民在經濟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稅人,境遇極其悲慘。農民地位的沉淪,嚴重破壞了埃及農業的進步,并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馬木路克通過包稅制奠定了自己的統治基礎,他們成為埃及的實際統治者。這一軍事封建主集團竭力維護其封建統治,并由于內部矛盾而爭戰不休,成為阻礙埃及社會進步的最反動的因素。】
18世紀末,馬木路克已經實際統治了埃及,帕夏雖然名義上還是埃及的最高長官,其實已被架空,馬木路克甚至可以廢黜帕夏。【備課資料】帕夏
伊斯蘭教國家高級官吏稱謂。又譯“巴夏”、“帕沙”。系突厥語音譯。13世紀塞爾柱王朝首先使用這一稱號。奧斯曼帝國時,為素丹授予軍事最高統帥的稱號,后用于稱呼帝國高級文武官員。只屬個人,不世襲。奧斯曼帝國在統治埃及、伊拉克等地時,將委派為該省區的總督也稱“帕夏”。1934年,土耳其共和國政府宣布廢除此稱,后埃及、伊拉克也相繼停止使用。約旦等國仍繼續使用,其義是對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名人的尊稱,無特定職位。
2、影響:【閱讀下列教材歸納】
社會動蕩(帕夏與馬木路克爭權奪利;馬木路克實際專權;埃及連年戰亂)
經濟凋敝(18世紀末,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近三分之一的農田成為荒漠,糧食產量銳減,農產品僅僅只有古代產量的四分之一,傳統的商業和貿易也在萎縮,很多有名的手工業生產中心逐漸消失, 著名的亞歷山大城只有8000人口,埃及人口因長期饑餓和瘟疫大大減少,19世紀初人口還不到10世紀時的一半)
外來侵略(統治內部內亂,從18世紀初,平均每xx年發生一次大戰,國力弱小,隨著埃及的衰落,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乘機入侵埃及,向埃及傾銷商品,埃及形勢進一步惡化)
馬木路克首領們為了爭權奪利,經常互相攻伐,導致埃及連年戰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近三分之一的農田變成了荒漠,糧食產量銳減。傳統的商業和貿易也在萎縮,很多有名的手工業生產中心逐漸消失。隨著埃及的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乘虛而入,向埃及傾銷商品,埃及形勢進一步惡化。
二、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入侵
1、原因:①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實力日益強大,加緊對外殖民擴張;(根本原因)
②埃及戰略地位重要,自然資源豐富,國力衰弱,局勢動蕩;
2、目的:英法兩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和殖民霸權。
埃及戰略地位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一直是外國侵略的軍要目標。18世紀中后期,埃及國力衰弱,局勢動蕩,英法等歐洲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埃及的殖民擴張活動。
3、表現:
(1)拿破侖對埃及的三年殖民統治:(1798~1801)
法國大革命爆發后,英法兩國長期處于敵對狀態。法國決定占領埃及,進而威脅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1798年,法國政府派拿破侖率領軍隊侵入埃及。埃及軍隊一觸即潰,法軍迅速占領了亞歷山大和開羅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