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2鴉片戰爭爆發后,他還積極仿制西方船炮,提出建立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
※評價林則徐?
(1)禁煙的民族英雄:在英國販賣鴉片泛濫之際,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虎門銷煙,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大長了中國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戰爭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3)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參與鎮壓農民起義:
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于外交、軍事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至于鎮壓農民起義,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種表現。
2、魏源——《海國圖志》的作者
(1)《海國圖志》,編寫的基礎-----《四洲志》
1842年,魏源完成林則徐囑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
(2)內容:
①系統介紹了西方歷史和地理知識。
②贊揚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稱瑞士的民主共和制為“西土之桃花源”;
3核心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a內涵:悉夷、師夷、制夷三位一體;b實質:面對侵略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c作用:揭開了學習西方的序幕,豎起了一面嶄新的愛國主義旗幟
(3)地位:
①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道的啟蒙之作。
②這促使人們開闊眼界,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此后,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也接連出版。
※評價林則徐、魏源等人的“開眼看世界”?
(1)進步性:
開創了向西方學習的先河;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從此,為抵御外侮、謀求民族與國家獨立自強而探究、學習西方, 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
局限于著書立說,尚未付諸實踐;停留在軍事技術層面上,未涉及到變革封建制度。
過渡:正如當代歷史學家戴逸所說的“歷史的悲劇只有在悲劇造成以后很久時間,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很可惜,在當時,大多數人只把《海國圖志》視為“識夷情”的入門書,很少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諸實踐,真正發展并實踐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發動的洋務運動。
二、走出國門看世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
內憂: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
外患:外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3、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國的綱常倫理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的具體措施,通過洋務運動來挽救清王朝。
實質:在不動搖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鞏固清王朝統治的目的。
(2)師夷長技以自強:
洋務派提出的,指的是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來求得自身強大,以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奕訢認為,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并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