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課文講述
一、玄武門之變
1、背景:
(1)秦王李世民具有為帝的實力;
①與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隨父親李淵晉陽起兵、鎮壓農民起義,為推翻隋朝統治、起兵反隋建唐,鏟平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
②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擁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謀士猛將。李世民本人兼備文韜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學士)、猛將(程咬金、尉遲敬德、秦叔寶)
但按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規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備為帝的資格
(2)兄弟爭奪:太子李建成是繼承皇位的當然人選,但實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為人下,深感威脅,于是與四弟李元吉結盟,展開與李世民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殘酷斗爭。李建成多次謀害不成。李世民先發制人,收買太子心腹,設計要除掉兄弟。
2、經過:略
玄武門之變(626年):在玄武門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際,李世民射殺太子,其將尉遲敬德射殺李元吉。太祖無奈詔立李世民為太子。
3、評價:
(1)實質: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2)影響:① 政變導致血腥相殘,骨肉對立;
② 政變一方面是剝削階級自私本性的表現,同時也是對嫡長子繼承制的挑戰;
嫡長子繼承制對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這種制度不利于選舉賢能之能統治國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內部爭奪帝位的殘酷斗爭,玄武門之變就體現了一定的殘酷性。
③ 史實證明:有積極意義——隨后出現“貞觀之治”局面
李淵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爭奪帝位的實力、統治國家的能力與智慧。因此,這場斗爭并未影響唐王朝的穩固基業,反而將唐王朝推向更為輝煌的發展階段。
二、貞觀之治
1、概況:①玄武門之變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②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和文德治國的思想,完善了科舉制,對少數民族采取團結、平等政策,對外采取積極友好開放的政策。③主要表現:統治過程中,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中外交往頻繁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2、“貞觀之治”出現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惟賢才是用,選官不避親仇(提拔魏征);虛懷納諫(魏征直言);用人揚長避短(房謀杜斷)。
(學思之窗:作為封建帝王最應具備的素質是把握統治策略、制定統治大政方針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領。同時必須聽取不同意見和建議,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2)經濟方面:休養生息,不奪農時,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體現仁義為本,刑罰為末的原則。
(4)文化方面: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進士科人才濟濟。
(5)民族關系方面:采取“戰而后和”的策略,對不同的民族地區采取不同的統治措施,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
①設置羈縻府州:東突厥歸附唐朝后,唐在當地設羈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可以世襲。后成為唐代管轄民族地區的一種地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