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朝與世界的交往多,亞、非洲地區的許多國家的使者、商賈、學者、藝術家、僧侶等不斷來唐朝訪問;外來宗教大量傳入,并被譯成漢文;玄奘西天取經;長安成為佛教的中轉勝地;在朝鮮半島上,中國的古代典籍、詩歌、藝術、典章制度等廣泛傳播;日本學習唐朝文化,進行“大化改新”……
② 原因:
一方面:貞觀時期,國力增強,文化先進,對外交往具有強大實力
另一面:唐太宗對中外交往采取積極友好態度,對中外文化采取開放政策。
a、重視友好來往;
(唐朝政府在六部下專設鴻臚寺作為接待外國使者的官方機構;對與中國相隔較遠的遣唐使,都復信答禮,并回贈物品)
b、鼓勵外國人來華;
(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不允許官吏加重稅收,允許他們在中國居住、做官,與中國人通婚)
c、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
(例如對外來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經,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貢獻;又如對外來精華,選擇性地吸收)
a、唐太宗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針,為中國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b、唐朝先進文化向外傳播,促進了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③影響: c、物產交換、技藝交流、促進亞洲各國的文化進步,也間接影響歐洲文化的發展;
d、推動日本改革,大大促進了日本的封建化進程;
——唐太宗實行友好開放的對外政策,為促進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貢獻。
4、“貞觀之治”的影響:
(1)結束隋末社會動蕩局面;
(2)貞觀年間使社會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社會穩定;
(3)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4)封建統治成就突出,為后世典范。
★注意:“治世”有利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階級壓迫和剝削,甚至還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現象。“治世”是相對的,社會基本矛盾依舊,農民地位依舊,這是由社會性質決定的。它實質是統治階級為維護長治久安而對農民的某些妥協和對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貪暴、專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統治下,“治世”不會長久。
三、晚年反省
1、晚年治國策略的失當表現:
貞觀后期,隨著隋亡教訓遠去,唐太宗發生變化:少于納諫、濫用刑罰、濫用民力、大修宮殿、求仙煉丹等。
2、晚年的反省
撰寫《帝范》,反省過失,對繼承者總結為君之道。
對自己的評價:“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唐太宗對自己一生“功大過小”的評價是貼切的。
四、綜合評價
先結合教材12頁《學習延伸》第一題,請學生初步評價唐太宗,然后綜合分析,并引導學生掌握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原則等。
1、功:
執政思想強調存百姓,執政用人唯賢,虛懷納諫,輕徭薄賦,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對邊疆安撫懷柔,對外政策友好開明,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為封建盛世打下堅實基礎,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